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展览频道 >> 美术展讯 >> 广东
      分享到:

      秒与渺之间其实有没有我

          (1/12)

          (2/12)

          (3/12)

          (4/12)

          (5/12)

          (6/12)

          (7/12)

          (8/12)

          (9/12)

          (10/12)

          (11/12)

          (12/12)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展览名称:秒与渺之间其实有没有我
          展览时间:2013/04/20~2013/05/20
          展览地点:[广东]-EMG·ART大石·馆-()
          主办单位:
          参展艺术家:黑明 范顺赞

        ——4月20日大石·馆举办黑明/范顺赞摄影双人展

        2013年的4月20日下午,著名摄影家黑明与青年摄影家范顺赞的摄影双人展“秒与渺之间其实有没有我”在EMG·ART大石·馆(广州天河区员村四横路红专厂C5)举办了开幕式和摄影作品对话“关于时间我是这样理解”。主办方和策展人张炳玲(大石·馆艺术总监)力邀两名参展艺术家与国内外10几位摄影家同场碰撞,力求打造一场高水准的国际摄影盛会,希望藉此良机,让广州的摄影爱好者一个下午就可以了解中外40年的摄影史,及照片背后的精彩故事!现场观展300多人次,对话互动热烈,摄影主题展示及诠释充分而丰富,定位为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平台的EMG·ART大石·馆再次为广州奉上高水准文化盛宴。

        活动开幕式主办方鸣谢了比利时驻广州领事馆,瑞士驻广州总领事馆、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等文化人员的出席,及时代美术馆、羊城创意园、扉艺廊、唐宁书店、53美术馆、博尔赫斯书店等艺术空间和广州大学、广州美术学院、暨南大学等高等学府的宣传帮助。

        主办方还特邀了著名摄影艺术评论家顾铮教授和著名摄影理论家陈小波女士,为展览精彩撰文。

        活动嘉宾的盛大阵容吸引了南方都市报,CHINA DAILY,中新社, 羊城晚报,新快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南航杂志,雅昌艺术网华南站,画廊杂志,广州生活英文网LIFE OF GUANGZHOU, 南都周刊,及长沙媒体晨报周刊等30多家媒体到场支持。媒体关注度亦为历史之最。

        《公民记忆》黑明眼中的共和国60年

        著名摄影家黑明带来了19组《公民记忆 1949-2009》的系列作品。《公民记忆》是一个以天安门广场摄影为焦点的拍摄项目。黑明寻找到 300张人们在不同时期在天安门广场拍摄的照片,然后请照片中的人们重返当时的拍摄现场天安门广场,请他们摆出与当时拍摄时相同的姿势,为他们再次拍摄一张构图相同的照片,并且通过将这两张照片并列展示的方式,展现发生在个人身上的国家的变化发展的沧桑,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以国家的象征性建筑为中介加以可视化。

        在开幕式前一天的广州美院大学城的讲座上,黑明平实亲切的演讲获得大学师生们的喜爱。他说:“创作这一组作品,我一直是用这样同一种手法,拍着不同的人。”于是,我们看到以下——

        《抗美援朝的时候,我先后13次去朝鲜采访》(孟昭瑞1955-2009)

        《我和毛主席单独照过五次合影》(吕厚民、刘钟云 1959-2006)、

        《语录本和弟弟骑的三轮车都是照相部的道具》(李蕾、李涛 1969-2009 )

        《我姥爷绝对不是教科书里说的那种恶霸坏人》(1975-2009)、

        《那时去天安门也是一种流行》(杨芳、宫立新、张莉1971-2007)

        《我不愿在天安门前回忆当年的痛苦》(邢志刚、娄丽云 1974-2009)

        《每次跳槽都是想找一个更加适合自己的平台》(袁津、袁瑛1981-2009)

        《离开中国》(黑墨 1992-2009)

        看着上面这些作品的名字,看看这些作品中人物的拍照的前后时间,看看从上世纪50年代到如今的一个个鲜活而生动的影相和照片后的故事….就足已想见,这是怎样一部横跨半个世纪多的国事民生的史诗性记载——这里有一个个中国老百姓的具体而微的生命历程,又因这些具体而微的聚合见证和勾勒出了怎样一部巨象而宏大的共和国风云变幻的历史图景。

        正如复旦大学博导、著名摄影艺术评论家顾铮评论的那样:“这样的拍摄观念与展示方式,压缩了时空,以高度浓缩的方式通过照片中人的音容笑貌的变化、体形与服饰的改变、某些合影照中某些人的缺失、以及广场空间管理与控制的变化等,来展示发生于他们身上的个人命运与国家历史的变化……他们的个人历史集合起来就成为了国家历史的一部分。”

        作品内容的震撼勿容置疑,然而对于作品表现方式和拍摄手法,普通观众可能未必能深领其意。甚至摄影圈内也对黑明的作品有着一种看法,正如著名摄影艺术理论家、评论家、中国十大策展人的陈小波女士再一次提问黑明:“你如何看‘黑明是题材的成功而不是摄影的成功’”这样的评价?

        “我没想当纯粹的摄影家”,黑明这样回答。

        他表示他没有把摄影看成小圈子里的事情,也不愿把自己看成一个纯粹的摄影家。他只是用摄影的手法在表现人生状态和整个社会的变迁,他关注的也正是大众所关注的社会问题,或作为一个平常人所关注的问题。他给自己的定位是“主要做的是人文类的纪实报道摄影”。

        然而,真正走进作品的人,将更明白顾铮对《公民记忆》的解读:“这前后两张照片中,前一张…没有作为摄影家的表现意识。它们只是一种朴实的记录……而黑明拍摄的后一张照片,无论是风格(如果承认前一张照片的形式与语言也形成了一种风格的话)、还是摄影语言,都受制于前一张照片……他为了突出一种存在于两张照片间的相同之中的不同,从相同之中突现对比与反差,主动放弃摄影家的自我意识,唯前一张照片的形式是从,以去表现的表现来达成他的拍摄目的,提示他的摄影观念。他的作为摄影家的表现,显现于这个拍摄项目的观念如何呈现,而不是显现于个人影像风格上的某种强调。这在黑明的个人摄影史上,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变化。在这个项目的拍摄时,他必须清空作为摄影家的自我意识(也许在此可以以佛教的“我执”来形容)、风格意识、才能达成自己摄影观念的完成。让对象说话(无论是访谈中的言语的说还是照片中的身体的说),抑制自己的表现欲,或许是这次拍摄项目中对于黑明最为重要的考验。从结果看,他经受了这份考验。”

        范顺赞:让梦想继续飞

        80后青年摄影家范顺赞本次展览带来作品《现实给了梦想多少时间》、《在他们自己的时间里》两个系列的共17副作品。其作品面前始终站满了为数更多的年轻人。这说明梦想这个话题,真的是深入人心。作品中充溢了梦想不死的各色人等——

        《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曾淑萍,42岁,卖水小贩》——表现的是一个从小寄人篱下,颠沛流离的小摊贩女士的最大梦想。

        《希望可以穿上帅气的飞行员制服,遨游天际!》(张财宝,57岁,的士司机)——表现的是一个从小立志当飞行员的的士司机的中年男士的终生情结。

        《让新加坡人人都有笑容》(廖兴华,51岁,看护义工)——面对不理解仍然继续助人为乐的中年男士的梦想……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摄影系的范顺赞说“我们班一共 23个同学,两个班加起来40多人,现在基本都改行了,也不怎么拍了,只有我还在挣扎创作。经过这两年的打拼,也让我对当今社会有了新的认识……经历的多了,自然就会感到和当初的想象落差太大,甚至比在法国求学和打工更为艰难。也正是有了那么多的切身体会,我才想到要创作《现实给了梦想多少时间》的这套作品,这不仅是一种自我发泄,也是我对现实社会用影像的阐释。”

        与著名摄影家黑明同场参展的范顺赞,对于不熟悉他的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但是好的作品本身会说话,安静斯文的范顺赞一出手,就使人看到用心创作打动人心的喜悦。络绎不绝的人凑在《现实给了梦想多少时间》系列作品面前,或喟叹,或警醒,或振奋;更驻足在《在他们自己的时间里》陶醉地拍摄相框里的古旧感的色彩和予人特别感觉的人物表情。

        “在自己的时间里

        有一些风景

        或是一种理解

        或是一段回忆

        在自己的空间里

        有一些风景

        或是一张面孔

        或是一个表情

        在那里

        在每一个观者的

        眼睛里

        在他们自己的时间里”

        范顺赞谈起他2006年创作的作品《在他们自己的时间里》的创作理念——

        “人像摄影中最有表现力的是人的眼睛,透过人的眼睛可以看到人的内心世界,所以在人像摄影中通常很注重眼睛的表现。但是在我的这组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作品恰恰没有用人的眼睛,避开了人的眼睛(心灵的窗户)我们还能看到人的内心吗?是不是还有一些不可捉摸的微妙的情感因素通过画面让我们看到呢?这就是我想在作品中力图表现的。另外,我想表现一种宁静的心境,所以我在创作的时候用了一块白色的背景布,空白也可以让人有更多思考的空间。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都陶醉在自己的状态中,所以我的作品名称是“在他们自己的时间里”。

        无论是有一点点残酷的《现实给了梦想多少时间》还是和煦如春风的《在他们自己的时间里》,范顺赞予人的感觉总是含辛茹苦的认真与温柔。

        正如策展人张炳玲为展览写的前言中说“每个人会有不同的感触点,唤起与图像中的人物、地标虽不相关却相牵的动容。黑明的“公民记忆”是一条通路、触碰,尤其是对中国人的某一条历史下的神经线。而范顺赞的“现实给了梦想多少时间”、“在他们自己的时间里”两组作品都尝试为未来与现在注上理解与希望。现世观的一种年轻的表达。”

        作为摄影界的一个神奇的黑明,他为范顺赞写评:“也许大家会觉得这些照片的拍摄很容易,但在我看来并非如此。首先小范要有一定的生活感受和积累,才能想象出其中的一个个画面,然后还要花去大量时间去思考一些被摄元素的细节,如在拍摄之前画草图、喷背景、寻找被摄对象充当模特,甚至还要考虑拍摄成本等等。”

        把这样两位年龄、资历、创作手法不同的摄影家请在一起做出“秒与渺之间其实有没有我”的摄影双人,那是因为策展人张炳玲对于时间有着特别的感觉与反思“过去、现在与未来甚至断裂现世后的想象都是对时间的追逐。在无形无味的时间里,却生长出有形有色有声的感官真实经验,从而触动情感与情绪。‘秒与渺之间其实有没有我’是对时间的抽象维度的一次反思。而两位摄影家正是在‘秒与渺之间’的‘其实有没有我’中在记录与想象。

        她希望透过展览带动思考,使所有人能在时间中寻找也在时间中洗礼。

        为了将思考的外延扩大到尽可能的维度,张炳玲还同时力邀了国内外11位非常重要的摄影家:丘 QIU、王凡、曾翰、刘博智(加拿大)、贾玉川、颜长江、竺培愚、陈小铁、余海波、陈木南(香港)、黄俊伟(美国),在展览开幕式后的当天同场举办FACETALK“关于时间我是这样理解”的作品交流碰撞。

          下午4点,FACETALK正式开始,11位摄影家或在现场,或通过视频,或委托人带来作品,进行了一场摄影作品分享会。虽然拍摄内容不同,创作手法不同,但是摄影家们都是将作品中关于时间的理解,进行现场的解说与表达。真正达到了策展人预期中的“透过展览与 FACETALK,‘秒’与‘渺’之间,看似哲学但却又是人类的集体记忆与共同经验,我们练习着寻找在时间中其实有没有我,而‘我’又是什么的内容。”的这一效果。

        本次展览,主办方始终坚持做大做强,无论在艺术家选择、作品挑选以及同主题活动的策划上,都力图为羊城人和摄影圈增添一笔华彩。可谓用心良苦。能而如此执着地传播艺术,皆来源于EMG•ART大石•馆的运营理念与背后的实业支持。

        定位于一个国际艺术与文化交流平台的EMG•ART大石•馆,由“EMG雅伦格集团”创建于2010年。至今在广州、北京、上海、威尼斯开设4个展馆。涉及文化、艺术、建筑、设计等多元领域。建馆3年以来,先后与各国大使馆领事馆合作国际级展览与交流活动;与广州美术学院、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等学府并中外艺术家、设计师团体、知名品牌、时尚媒体等合办多场文化艺术和跨界交流活动。

        2012年11月20日更是成立了"EMG•ART FOUNDATION.ITALY大石•馆意大利艺术文化基金"成立。这充分表露了EMG•ART大石•馆致力于文化艺术传播的决心——对话世界文化艺术,“创造可能性”与“寻找不同的思维方法” 。

        2013年的春天,国内外意外频频,它使得我们邀请的两位国外摄影艺术家缺席现场,又使得我们深圳的艺术家奔赴灾区。可见艺术高雅,必将服务于人。懂得文明休戚与共,看重艺术启发心灵,如果在这样的时刻感受到时光无常,当下可追。有这样一个叫大石•馆的地方,准备着一场关于时间的展览,5月20日前静待对视。


        1. 正在展览
        2. 即将开幕
        3. 已经结束
        名人堂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 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1(s)   1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