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展览频道 >> 美术展讯 >> 江苏 苏州博物馆
      分享到:

      海棠独香——大足石刻的发现与传承

        海棠独香——大足石刻的发现与传承
          展览名称:海棠独香——大足石刻的发现与传承
          展览时间:2021/01/30~2021/05/05
          展览地点:[江苏]-苏州市姑苏区东北街204号-(苏州博物馆)
          主办单位:苏州博物馆
          参展艺术家:文物

        一部中国石窟艺术史,是一部宗教史,也是一部文化史。凿山开窟,镌壁造像,汉魏以来,自西而东,代有兴建,北方的云冈、龙门为其荦荦大者。隋唐以后,流风迤逦而南,重庆大足石刻继起,自佛而道、而儒,融合三教,独树一帜,堪称南方之代表。

        大足石刻始创于唐,中经五代,至两宋而臻于鼎盛,相关遗迹遍布大足西南、西北、东北诸山,凡二十余处,尤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为最。1999年12月,以“五山”为代表的大足石刻,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令人瞩目。纵观诸山造像,如北山、宝顶之佛教造像,南山、半边庙之道教造像,石门、石篆、妙高山之三教融合造像,可一窥公元九至十三世纪中国石窟艺术风格之丕变与发展。儒、释、道三家在大足兼容并蓄,似乎意味着信仰从神坛走向人间,渐趋本土化、世俗化,显示出与塞北、江南迥异的地域特色。

        此次展览得到重庆大足石刻研究院的大力支持,展示其馆藏以五山石窟为代表的大足石刻,谨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女作家张爱玲曾说“人生三大恨,一恨海棠无香”,唐宋时期的大足,隶属于昌州,一度以海棠有香名于世,唐人诗已赞其“一时开处一城香”。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载“昌居万山间,地独宜海棠,邦人以其有香,颇敬重之,号海棠香国”,可惜明清以后,遽失其种。千载以来,惟诸山造像,曾沐其香,今与相对,一眼千年,如见海棠,花开漫山,独香苏城。


        此为序。

        苏州博物馆馆长 陈瑞近



        公元三世纪左右,源自古印度的石窟艺术,翻越苍山大漠,沿着商旅古道,循着驼铃之声,经西域传入中国,并在北丝绸之路和黄河流域历经了北魏灿烂、隋唐辉煌,产生了诸如敦煌、云冈、龙门石窟这些伟大遗迹。

        然而,当唐末中国北方石窟慢慢褪去历史的光晕走向衰落之际,在长江流域的大足,雕刻家们却仍在挥锤凿石,以其兼收并蓄、吐故纳新的胸襟,创造了大足石刻这一惊世杰作。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所有石窟造像的总称,迄今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窟点多达75处,造像5万余尊。它始凿于初唐,历经晚唐、五代,盛极于两宋,代表了公元9—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是人类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一座丰碑。1999年,大足石刻以“无与伦比的天才的艺术杰作”等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三项标准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然而,这座珍贵的艺术宝藏,曾长期湮没于荒山野岭之中。直至清嘉庆年间,著名考据学家、大足知县张澍寻幽探壑、拭迹辨文,才叩开了这座艺术殿堂的大门。其后百余年间,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科学考察,在大足石刻发现之旅的纪念册上,写下了梁思成、杨家骆、马衡、顾颉刚、王朝文、刘开渠等一批又一批、一位又一位近现代中国学术界、文艺界熠熠生辉的名字。他们不仅用双手拂去历史的尘埃,还用渊博的学识揭开了这座宝藏的面纱。

        在石窟艺术发展的漫长历程中,大足石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兼收并蓄,对外来艺术的改造和转型,造就了中国美术史上的“大足石刻时代”。

        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本次展览由苏州博物馆、大足石刻博物馆精心策划合作举办,旨在让千年石刻从大足的山崖之上来到苏城的文化殿堂,并将其特有的文化品质和艺术气质分享给苏城人民,让独香海棠在江南水乡更添芬芳。


        是为序。

        大足石刻博物馆馆长  黎方银

        1. 正在展览
        2. 即将开幕
        3. 已经结束
        名人堂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 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78(s)   21 queries
        update:
        memory 4.20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