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展览频道 >> 美术展讯 >> 北京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分享到:

      昂托安·莫蒂耶——墨行光影

          (1/6)昂托安·莫蒂耶——墨行光影

          (2/6)无题, 1400x1000mm, 1970

          (3/6)伟人, 1540x1010mm, 1969

          (4/6)剖视图, 2190x1550mm, 1963

          (5/6)灰色投影, 2250x1500mm, 1963

          (6/6)行人, 2400x1500mm, 1952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展览名称:昂托安·莫蒂耶——墨行光影
          展览时间:2019/11/22~2020/02/23
          展览地点:[北京]-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清华大学校内-(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主办单位: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参展艺术家:Antonie Mortier

        策展人:Camille Brasseur、李益

        在北京展出昂托安•莫蒂耶的作品意义非凡,要理解他的作品,首先需要了解其身处的历史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比利时政府组织并参与举办了一些大型展览,目的是促进跨国艺术交流。于是,比利时抽象绘画得以在重大年度活动中展出,例如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以及美国的一些大型展览,尤其是在匹兹堡的展览。二战后,这些展览为抽象艺术作为全球现象得到认可提供了机会,多位代表性艺术家的作品揭示了抽象画这种艺术形式究竟如何表达创作者多样、独创的情感走向。抽象画不受国籍和国境的限制,反之,它是一种国际性的表达。因此,此次展出的作品意味着,可以在相距数千公里的艺术家之间找寻其作品的相似之处!

        实际上,信息的传播从一个国家到另一国家相对受限,从大洋的一侧到另一侧更是如此。在过去,惟有读书和旅行能促进交流,因此巴黎曾成为名副其实的各国艺术家的孵化器,例如享誉西方的旅法艺术家赵无极和朱德群。中西文化融合带来了多样化的表达途径,有利于丰富艺术的内涵,从源头滋养艺术。巴黎与仅三个小时车程外的布鲁塞尔持续开展了一系列成果丰硕的交流活动,这些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促进了思想的传播。不过,当时信息传播的速度相对今时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展览是艺术爱好者获取知识的必要载体,与欧洲一样,现代性和抽象绘画浸润着一些中国艺术家,尤其是参加台湾东方画会以及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求学的艺术家。而比利时的画家们通常独自工作或仅短暂结成团体,所以对此不甚了解。直到1959年,在布鲁塞尔美术宫举办了一场现代中国绘画展(作品跨越1850-1950年),这个前卫的场所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艺术平台。此前,西方公众所熟知的仅限于大型博物馆里的中国传统艺术。

        中国和比利时的抽象艺术之间存在联系,能引发有趣的回顾性对话。本次展览就属于这样全新的探索。展览纪念了比利时抽象艺术领军人物——艺术家昂托安•莫蒂耶。为了明确艺术发展的理论框架,比利时的抽象艺术呈现出两种(通常对立的)趋势,即几何抽象(冷抽象)和抒情抽象(热抽象)。倡导几何抽象的代表人物寻求只用几何形状来实现某种理想,他们希望通过拒绝自由表达来创造一种普适性的艺术,使每个人都能获得和平与安宁。而推崇抒情抽象或表现主义的艺术家则自由表达情感、不囿于现实,原始自发的创作手法成为自由的代名词。

        昂托安•莫蒂耶是追求自由表达的艺术家的最佳代表,他的作品是抒情抽象画中最引人注目的,他认为寻找本质有绝对的必要性。他的画作是对该观点的表达,他的纸上作品也是他全部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展览主要探讨“纸”这一易于破损的媒介以及对中国水墨的运用。从创作方法可以看出,莫蒂耶很可能与有着千年历史的中国水墨画存在共鸣。有趣的是,莫蒂耶广泛使用水墨也成为他不同于其他比利时画家的独特之处。

        对中国水墨的运用需要掌握精湛的手法,产生了莫蒂耶一直在寻求的“即时性”。水墨创作需要自律和耐心,既要实现既定的构图,又不得流于俗套,这中间需要消耗多少纸张?与音乐家一样,莫蒂耶凭着勤勉和毅力演奏着自己的音阶。他毫不犹豫地牺牲了休闲时间,在书房的寂寞中与世隔绝,以热情和自律投入工作,直至拿出令自己满意的作品。他的工作室由此成为魔法诞生之所,从混乱的视野中寻找秩序。莫蒂耶坚定不移地渴望触及星辰。20世纪50年代初,他在阁楼上创作出其尺幅最大的一批作品,画纸从地板延伸到天花板。尽管创作的空间有限,这位个子不高的艺术家还是决心全力以赴追寻他想象中的质感和体量,去创造不朽的作品。

        就这样,1958年初,他创作出《鼠药》这幅大师之作。他怒形于色,以艺术为生的疲惫感达到顶峰。即使如此,他仍没有放下画笔。相反,他激昂地宣告必须生存下去。他对艺术的信仰和信念是他身体的一部分。他很早就认同莱纳•玛利亚•里尔克在《给青年诗人的信》(1929年)中提到的建议:“请你走向内心。探寻你写作的缘由…深入内心,直至找到最深刻缘由…如此向内求索,探求内心世界后再写出诗句,你就不会再想问别人你的诗好不好。”这一建议适用于所有形式的创作。莫蒂耶深信艺术应走向内心,这有助于艺术家克服困境。由于文辞匮乏,莫蒂耶更愿意使用符号语言创作出极具个性化的诗歌。

        与中国传统水墨一样,莫蒂耶认为抽象画的创作在于达意,在于将因现实而产生的感觉转化为作品,而不在于重现现实。他试图画出生命的本质,专注于将印象落实于视觉形式的挑战,然而这一挑战在本质上几乎是无法完成的。问题的关键近似于……将现实转化提升至极致。为此,他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在为这种微妙的过程寻求支持。人物和物体虽然是去人性化和非物质的,但那是笔墨的沉积,例如《路人》(La Passante,1952年)以及《灰色上升》(Élévation Grise,1963年)。对现实的印象是构图的基础,但不是主旨。相反,由于最终的挑战超越了忠实的转化,莫蒂耶毫不犹豫地对现实进行解构。他的手法产生了墨痕,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他能从笔尖的触碰、笔杆的振动、墨汁的滴落等无法言表但可以感知的元素中觉察事物的本质,他的探索与老子《道德经》中的观点相呼应:“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他的每件作品都是探寻“众妙之门”的尝试。

        莫蒂耶的大幅水墨作品经常激发人们对符号概念的评论,与其试图从作品中找出通用语汇,不如将它们视为图像符号。如此一来,这位比利时艺术家的作品与中国传统水墨又一次交织。与其停留在字母创作上,不如说艺术家聚焦于图像化的构思。因此,他的每件作品都像一个引起情感振动的图像符号,透露出某种私人的感悟,而具体的内涵,莫蒂耶没有给出解释。他的做法是要么理解,要么放弃理解。每件作品的密钥都只掌握在莫蒂耶的手中。欣赏莫蒂耶的水墨作品,不仅要明白其作品存在的基础,而且要懂得他存在的基础。每个人都有相似性和差异性,这些相似性和差异性也使得两种文化相互关联或者彼此区别,但最重要的是,它们证明了艺术是发现另一种艺术的神奇媒介……通过加强白纸黑墨的反差,莫蒂耶展现了一种超越语言的力量。无论我们身处哪一个世界,这种力量都能将我们引向另一个新的世界。

        1. 正在展览
        2. 即将开幕
        3. 已经结束
        名人堂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 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9(s)   11 queries
        update:
        memory 4.23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