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展览频道 >> 美术展讯 >> 重庆 十方艺术中心
      分享到:

      英梅和她的重庆朋友们

          (1/5)英梅和她的重庆朋友们

          (2/5)为无名山增高一米 1995

          (3/5)潜能, 1980

          (4/5)青春期的烦恼, 1993

          (5/5)快乐英梅, 2012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展览名称:英梅和她的重庆朋友们
          展览时间:2019/05/11~2019/05/19
          展览地点:[重庆]-重庆市九龙坡区黄桷坪官家林190号-(十方艺术中心)
          主办单位:十方艺术中心
          参展艺术家:段英梅

        策 展 人:胡燕子


        漫游世界的快乐英梅

        “其实我最想变成隐形人

        那样就可以随便地出现

        因为对世界充满好奇心

        艺术家段英梅代表著中国前卫艺术的一部分。她最早广为人知的是1995年参与的北京东村10位艺术家的群体行为艺术创作《为无名山增高一米》,20多年以来,这个作品和创作者们的故事受到很多人关注,被誉为是中国现代艺术的经典之一。这事件如此有名以至于人们常常好奇,参与这个作品的艺术家们后来怎样了?

        后来,创作者之一的英梅系统地学习了行为艺术并创作至今。

        时间回到2000年,那个时候,就读于德国布伦瑞克造型艺术学院的英梅成为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弟子,并在她的影响下成为一名纯粹的行为艺术家。另一位对她影响至深的老师是电影人、行为艺术家克里斯多夫·施林根基夫,英梅和他一起工作并参与了他导演的多部大型行为装置艺术作品的创作和表演。

        这两位老师都是非常杰出的艺术家,但是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说,拥有强大的老师往往意味著需要花费更多精力寻找属于自己的创作方式。因为真正好的艺术家,必然要为这个世界提供创造性的思考和感知方式,必然要编织出自己独有的艺术语言系统。

        但英梅似乎是自然而然地就寻找到了自己的艺术道路,这也许和她独有的个体生命经验有关。

        天生语言障碍给了幼年的英梅内向的性格,以及出奇敏锐的眼睛和耳朵,让她拥有了自己独特的觉知力。她喜欢观察,喜欢和物件对话。虽然在外人看来似乎是自言自语,但这是她想像力扇动翅膀的开始。

        自1960年伊夫·克莱因从巴黎郊区跃出窗外那一刻起,至2000年英梅学习行为艺术的时候已经过去整整40年,行为艺术作为一种年轻艺术语言形式早已累计了无数的创作方式,却依然拥有无限的发展可能。甚至连下定义都是艰难的。神奇的是这种不限制材料、媒介、空间、题材的,难以被定义的艺术形式竟然使得曾经语言障碍的英梅越来越喜欢交流,越来越擅长交流,并通过与人交流来合作作品。

        此过程中,英梅独有的与世界“交流”的方式变成了她独有的艺术“语言”方式。这门“语言”包含“日常行为艺术(DLAP)”、“平等合作(ECP)”、“个人作品”、“行为装置”、“变化的展览”与“物件&影像互动行为作品(OVIP)”。

        它们帮助英梅借助想像力翅膀自由地飞。

        在艺术家至今28年的创作生涯中,“平等合作(ECP)”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个概念是她在和老师克里斯多夫·施林根基夫一起工作的时候明确提出的。那是2005年,英梅明确了她对合作的看法--平等。决定在平等的基础上与他人进行合作,拓展合作物件,让不同年龄、性别、国籍、身份、职业的人参与到创作中,每一位参与者都是平等的创作主体。

        到目前为止,她已经创作了近百件“平等合作(ECP)”作品。几乎从2006年起,许多合作作品在实施之前都是通过Skype和其他的网路社交平台完成的,因为她的大多数合作物件都来自世界各地。技术的变革也直接影响了艺术家的创作,网路社交媒介的普及给她异地做作品带来了未曾想像过的便捷。(就在重庆期间,艺术家又新接触到了在中国特别火的短视频自媒体平台抖音和快手。也许在未来,这些都会成为她创作的媒介。)

        谈及平等合作(ECP)的创作初衷,英梅的回答朴素动人“我去过很多地方,认识过很多人,慢慢都忘了,所以就想做一些作品,来更多地认识他们,记住他们”。

        而在我看来,艺术家这样的创作方式是对当下社会现场的巧妙回应。

        人类在近现代化进程中一直在逐渐往“个体化社会”转变。工业革命以后,原本在村落裡的人、城邦裡的人、土地上的人开始变的一无所有,变成“自由劳动者”,人的个体化趋势初露端倪。而21世纪资讯技术、人工智慧成为通用技术以后,人们现在已经可以分别孤立地存在,由看不见的资讯纽带组装成一种隐形而高效的合作。“宅”文化和“外卖”行业的兴起是最容易看到的个体化现象。

        “在个体化的社会裡,人与人之间有真实情境的接触大幅减少,如果必要,除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接触,今天几乎可以做到完全消灭所有接触,而生产和消费都不会受影响。我们日常参与的社会互动的确在急剧减少,人越是趋向于独处,生活就越缺少变化,记忆就越缺乏附著之物,个体独特性就越难以体现,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感觉日子没有任何变化,个人存在缺少价值也缺少意义,体验不到自身的重要性。”(摘自2019年《南风窗》杂志第9期)

        这种情况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发生,在发达地区,大城市裡尤为突出。这是现代性带来的社会亚健康状态。在这样的社会语境下,艺术家这种强调人与人的直接对话、合作,建立起密切地交流和信任,进而唤醒人们关于自我存在的感知力的工作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平等合作(ECP)”的创作脉络,艺术家生成了她本次的重庆个展《英梅和她的重庆朋友们》。3个月的驻地创作中,她认识了很多朋友,这其中有艺术家、公务员、清洁工、高校老师、手艺人、退休工人、黄桷坪的棒棒、心智障碍人士、餐馆等。甚至还有一隻叫做兜兜的小狗。她与他们聊天,外出,参与到他们的生活中体验,并和他们一起创作了本次展出的35组作品。

        我把这次密集的创作过程理解为艺术家的“一个人的社会学”,她以自己生命经历为线索,以与他者建立的关係为镜,收集这座城市的30几个研究样本,以影像和物品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本次展览中的物件及影像,英梅希望建立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人与空间,空间与空间,内部和外部空间的一个立体互联网关係。

        除了这些影像和物品以外,在展览的最裡边,你将会看到和听到一张音乐歌唱专辑《四十八年前,路途是海洋》,裡边一共十首歌,都是英梅之前的行为作品。即兴的演唱、声音和语言的运用及与不同音乐人的合作经常出现在她的现场行为及行为装置作品中。英梅一直希望能把行为艺术与更纯粹的歌唱形式进行结合,以吸引更多的观众群。她通过这种尝试让越来越多的人瞭解行为艺术。瞭解艺术与他们并不遥远。

        这次的展览不同于传统的展览,观众不仅可以观看作品,还会被鼓励去摸、拿、闻展厅裡的物件。甚至吃掉作品的一部分。展览的开幕将会变成一个沉浸式的行为剧场,届时艺术家将会带领人们穿行在整个展览空间,来一次漫游世界奇遇记。

        你将会看到魔术、舞蹈和音乐演奏。

        你将会遇见很多不同的故事。

        欢迎走进这世界,直到你流下眼泪或者发出歎息。

        —— 胡燕子 2019年5月于黄桷坪

        我想偷偷去瞭解更多人“

        1. 正在展览
        2. 即将开幕
        3. 已经结束
        名人堂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 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5(s)   11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6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