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展览频道 >> 美术展讯 >> 北京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分享到: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年度提名·2017 刘斌&陈科:真实的回归

          (1/8)刘斌&陈科:真实的回归

          (2/8)陈科 边界

          (3/8) 陈科 边界

          (4/8) 陈科 砂器

          (5/8) 陈科 无障碍 1

          (6/8) 陈科 无障碍

          (7/8) 刘斌 天地之间

          (8/8) 刘斌 天那边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展览名称: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年度提名·2017 刘斌&陈科:真实的回归
          展览时间:2017/11/07~2017/12/03
          展览地点:[北京]-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南街8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主办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承办: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参展艺术家:刘斌、陈科

        策展人:王春辰

        展览时间:2017年11月7日—12月3日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3层B展厅

        开幕时间:2017年11月7日周二15:00

        开幕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大厅

        研讨会时间:2017年11月7日周二16:00

        研讨会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多功能会议室

        学术总监:范迪安

        展览总监:马路、张子康


        寻“魂”之塑  ……

        ——写在陈科新作展览之前

        我与陈科共事多年,听闻学院提名他的作品展览即将举行很是为他开心。与其他雕塑界同行不同,陈科个展次数不多也很少去凑群展的热闹。他是中央美术学院公派留学前苏联为数不多的最后几个人之一。在结束了长达7年的苏里柯夫和列宾美术学院的求学后,回到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任教也有二十多年了。他主持下的第二工作室在教学中保留了苏派严谨的写实传统,主张传承和谐、明晰、严谨、理想主义的古典精神。其人老成持重、言笑不苟、严谨内向的性格与其艺术主张堪称完美融合,其创作路数不简单的迎合时尚和潮流,而是坚守传统,回归写实雕塑本质。

        但“士别三日”后的陈科的确给了我不小的惊喜,受命撰文让我在展览之前对他的新的作品来了一次先睹为快。陈科这次展览即将呈现的作品面貌与以往有所不同,应该都是近一年的新作。其中《七贤士》可以算作是他《竹林七贤》的延续,陈科回溯中国传统文化,探索欧洲现实主义雕塑和中国传统雕塑的碰撞与融合之路,他将南北朝砖雕画像石的样式融入其中,主体人物后面的树木进行了浮雕式的处理,使其成为次要背景并富含某种寓意。魏晋风骨的七贤士呈现出了他性格中的张狂文人的一面。我们似乎已看不到苏派写实雕塑的训练痕迹,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生发自文化深处和个人性情的自然流露,自由而恣意。这一切都源于陈科对戏剧和舞台艺术的迷恋,我们从他在苏联学习时的早期作品《安魂曲》中就能看出他遵循诗的结构和交响乐章的组雕形式;循序渐进又高潮迭起,像一曲恢弘的交响乐。

        然而多年来陈科在教学中走出了属于他的一条道路,我们可以从他的新作中看到雕塑系第二工作室的写实教学成果的印记。《无障碍》、《砂器》便是从基础教学中的习作中生发出来的。雕塑系写实教学中“大手大脚”和躯干的局部的训练课是必不可少的,然而这种带有“过程性”和“试验性”的训练往往被人忽视,包括写实雕塑翻制模具的过程,都出现在了陈科近年来的创作中,他想传达的是习作与创作之间并不是一种“割裂关系”,他用脱离于人体的“手”和“躯干”结合破碎的组合传达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的关系,并蕴含观念于其中。可以看出他所沿袭的苏联写实主义已经不再追随最初的政治需要,与之变化的是新的表现形式和观念的表达,饱含对当代社会的深刻思考,对人性的深入挖掘。

        不难看出,陈科已经有转身的异动,在于他开始渐离固守多年的架上雕塑的“完成时”,转而去探寻写实雕塑的“过程性”。《无树》是他将以往一直退居幕后的模具和翻制现场留下的痕迹搬到了展览现场,模具作为雕塑制作过程的产物,完成其使命后往往会被丢,当它被艺术家重新重视并置于和雕塑同等重要的境地时,审美就发生了变化,雕塑的具象与抽象的边界变得模糊,这也暗合了谢赫“六法”中“应物象形”的论述,即是通过视觉深入到知觉进而透入于对象内部的本质,所表现出的形象也一定为其本质所规定之形。他不经意间将外形轮廓模糊的模具拼合在一起,犹如将一个雕塑敷上一层石膏,这种只有在翻制过程中呈现出的粗犷形体,让人联想到霍去病墓前的石雕,亦或是关于雕塑形体“麻袋装土豆”的风趣学说,一向不苟言笑的他用一种游戏的方式延续着对雕塑本体语言的探索。

        常言道“五十而知天命”,中年得子的陈科少了些“傲狂”和“偏执”,却多了些沉稳,《边界》的几件作品也许是他对时间和生死思考的感悟表达,这里依稀可以看到他早年间《安魂曲》的影子,如果说《安魂曲》是在发问,那么《边界》就是在回答二十多年前的自己抛出的问题。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完成无数次的摆动,无数次的回到原本的位置,看似是无数次的重复和轮回,却消逝了时光……

        二十年间,陈科倔强而执着的追寻着摆动的轨迹,也最终没有突破这个范围:一方面在坚守写实传统,另一方面在寻求突破……

        二十年间,陈科在传统与再造之间不停摆动,经历了岁月的洗礼的他在探寻人生终极问题的思考中左右求索,游走于捭阖之间……

        二十年间,陈科谱写了一曲摄人心魄的安魂之曲,这是一场用雕塑来举行的精神“弥撒”,他在思考和探寻深藏人心灵深处的“魂”、扎根于传统之中的文化之“魂”、也是寄居在每一个人体内的民族之“魂”……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雕塑系主任吕品昌

        2017年10月15日于下苑


        我眼里的刘斌和他的作品

        刘斌在我眼里是个喜欢静的人,喜欢简单的生活。静静地教自己的课、做自己的事,静静地观察着这个吵吵闹闹的世界,不声张也不张扬。他在壁画系承担的《创作基础》课早已是中央美院的精品课程,这我是知道的。

        刘斌也是一个素质很全面的人,既有理论思维的深度也有作品品质的高度。1999年底中央工艺与清华合并后,2000年招收了我国第一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带有实验性质的博士班,他就是这五个优中选优学生中的佼佼者。中央美院培养的学生,还是很有能力的,他以专业、理论和外语全优的成绩考入清华美院,三年后,又以专业和理论全优的成绩毕业,是导师组公认的优等生。他的10万余字的毕业论文《图像时空论》首次全面、系统地从时空观、宇宙精神角度对中西艺术视觉图式进行探究,是一个具有重要启发意义的现代视角(鉴于他在这个领域研究的理论价值,2007年他又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完成了课题《中西绘画图式与时空观念比较研究》);他的毕业作品《天那边》,是他只身赴藏,在高原生活两个月后对于生命真谛的最真实的体验和感悟,所以这件作品很是有一种动人的力量,也进一步印证着他的理论研究成果——对处于时空运行下人的命运的关注。

        刘斌在2001年“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上获大奖的作品《静观天语》,以及他另外几件大型作品,都反映出他对于这个世界,对于生命现象的理解和认识,有气度,也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近几年,看到他从过去以空间、材料为着眼点的语言方式转向了带有更多中国文化元素的纸本水墨人物实验,意欲从传统文化精神中吸取养料,可以看做是他对当下国际、国内繁杂的艺术创作现象的反思,是一种觉识、觉醒,也是一种新的探索,更为本质。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的传统造型功力是很深厚的,将这种能力在一种新的思虑下重新焕发出来,自然而然,不拘一格,在身处当下艺术现象像孔雀开屏一样层出不穷的花哨时代,以这种貌似“回归”的手法面世,显然出于一种深度的思考,也是一种勇气,用他自己的话讲,就是要找回艺术的“原点”,用最朴素直接的语言,把对生于天地之间万物的感动,融入到对于生命现象描画的一笔一划中去。他这是对于苍生万物的大爱情怀。

        刘斌心胸开阔,坦荡真实,实在说这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我了解他,在他的骨子里有一种十分顽强和硬性的东西,这应该是属于一个真诚的艺术家的特质吧。看到刘斌依然安静平和地画画、教课、做事,仍在努力前行,我欣赏他这种朴素认真的生活态度,也有理由对他满怀期许。

        袁运甫

        2014年12月20日

        1. 正在展览
        2. 即将开幕
        3. 已经结束
        名人堂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 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1(s)   11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9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