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展览频道 >> 美术展讯 >> 北京 上苑艺术馆
      分享到:

      感今惟昔——苏鹏个展

          (1/8)感今惟昔——苏鹏个展

          (2/8)苏鹏《巨石与枯枝》100×200cm 布面油画 2017年

          (3/8)《残躯》100×100cm 布面油画 2017年 苏鹏 (上苑艺术馆收藏)

          (4/8)《记忆之田埂》100×100cm 布面油画 2017年

          (5/8)《河畔的风景》100×100cm 布面油画 2017年

          (6/8)《黑老锅一线天》100×200cm 布面油画 2017年

          (7/8)《黄土柱子之灵魂》100×200cm 布面油画 2017年

          (8/8)《水边的山河石》100×100cm 布面油画 2017年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展览名称:感今惟昔——苏鹏个展
          展览时间:2017/10/03~2017/10/08
          展览地点:[北京]-北京市怀柔区桥梓镇沙峪口村-(上苑艺术馆)
          主办单位:上苑艺术馆
          参展艺术家:苏鹏

        开幕时间| Opening:10.3 15:30 pm


        自述:

        创作于我而言,与我同在一个生命体,共存亡。绘画创作属于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会一直伴随着我,直到终老。

        很多朋友和欣赏我作品的朋友会称呼我为“艺术家”,其实对于此称呼我是不认同的,个人觉得我暂时只能算的上是一名画家,且是一名纯粹的画家。在我的创作中现一直限于架上绘画创作,这只是现当代多元化“艺术”中的一种。很多人寓言架上绘画即将走向灭亡,实在是可笑,人性不消失,个人情感尚存在于这个社会中,架上绘画将永不会消逝。我是一名画家,将个人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实实在在的呈现于画面中。

        创作在我的生活中,是帮助自我表达的一种形式。我的绘画创作作品上多呈现高原的情与景,源于我从小生活的环境,随之长大又消失于我生活的环境,在这种存在与消失之间若影若现,将此呈现在我的绘画作品中似乎能让我感受身处其中。在我创作时,很少去想绘画艺术的本体语言这些专业性的东西,我仅仅是将自己所想表达的内容通过不同的手段以及方式表现出来。不仅仅是在技法上的表现,更多的是通过材料属性的特质以及绘画创作中偶然瞬间趣味的保留,以最终能达到自我表达“幼时家乡”的情感。“偶然瞬间”是我个人对架上绘画艺术的探索,并非技巧的描摹。与其说是对绘画艺术的一种实验,还不如说是保留内心对绘画艺术未知性的一种探索与追求,正是因为这种未知性鞭策着我不停前行。

        绘画创作的路很长亦很艰辛。在这个多诱惑,快节奏的社会中,放慢脚步,从一而终是一种情怀。在我的创作道路上时刻警醒自己,勿忘初心,方得始终。


        “西北情结”——谈苏鹏绘画

        文/张林杰

        我与苏鹏相识多年,他的绘画成长我相对比较了解。他从入学开始对绘画有执着的热爱后我便开始关注他。本科期间为他和他的同学策划过一个三人展览。当时就为他们的绘画感到惊讶,虽然他们画面不是太成熟,但是他们充满了热情。那时苏鹏不怎么爱说话,只要到了酒桌上喝开了,就很能表达,尽显西北汉子的风采,他的爽朗性格谦和的为人让我很喜欢。

        “画品即人品”我是非常认同的。一个人绘画的格调高低取决于其人品。苏鹏的作品和他的为人是有一致性的。他看待问题很执着,但是和人沟通却非常谦逊。正如他的绘画一样,有着直接的意象,但是语言表达却很含蓄。纵观他的绘画历程我认为有一条线索是他一直致力表达的——“西北情结”。不论早期还是现在的作品都有一种西北人文的情愫在里面。不同时期画面风格和符号选择都是苏鹏性情与记忆中沉淀出来的。我姑且把他的作品分为四个时期:懵懂时期、白色时期、材料语言时期、大意象时期。


        懵懂时期

        这个时期他刚入学不久,摆脱高考模式的束缚。对于绘画有全新的认识,很快的进入解构训练阶段。鸟、山、树等符号在他的画面中不断出现,此时画面形式、手法、色调都比较多样,也是他在寻找多种可能性的阶段。而此时他的画面在山的形象中开始出现“窑洞”的符号,也就是窑洞的符号让他找到了一个符合自己情感的突破口。


        白色时期

        此时他开始把“窑洞”符号放大,并且把整幅画面全部画成白色。看这批作品的时候你会有一种置身雪景下的西北农村的感觉。很纯净的白色环境下窑洞的形态若隐若现,这是一种场景,是在大都市生活的我们很难见到的场景,更是不断消失的农村文化的写照。很多中国农村的文化现象都开始变成一个个记忆中的片段。他所表达的正是通过记忆对于一个个片段的再现,在喧闹的都市生活中乡村的情感的标记。这批作品在绘画层面来说是对于形式主义的探索,点、线、面的组合在其画面中不断的寻找可能性。但是形式主义的表达是很艰难的,特别是找到符合自己情感的表达更是难上加难。因为这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枯燥的训练阶段。


        材料语言时期

        白色时期作品遇到的瓶颈让他开始找寻新的方法,此时开始关注材料语言。在绘画中材料本身就有其可言说的,以至于很多艺术家把材料单独拿出来做作品。博伊斯、塔比埃斯、基弗等等这些艺术家都是发现了材料本身的魅力,用以表达其艺术。苏鹏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在其“窑洞”元素上广泛的运用不同的材料。同时对于颜料的运用也开始变得更加考究,这个时期的作品在画面的处理上变得更加成熟,在表达内容上解构的更加彻底,可以说这个阶段更多的是在解决技术问题。


        大意象时期

        在解决了技术问题后进入了全新的高度。画面中“窑洞”的符号开始模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意象中的山石、河流、人物、杂草等等。这批作品中绘画性被削弱,偶发性被重视,而画面中呈现出的形象多数是根据偶发的呈现来改造的。但是他又能把偶发的形态控制的很好,这就使得这批作品更加的成熟。作品中虽然“窑洞”符号消失了,但是画面中的色调,结构,物象无不透露出西北人文的特性。《巨石与枯枝》这张作品是我认为最具代表性的,画面中如荒漠中的杂草,而杂草充满了野性的生命力。穿插的杂草凝结成了一张网,这张网隔开了观者与网背后那巨大的不可捉摸的空间,也隔开了现代文明与野性文明的距离,留给我们的是对这张网的思考。《朝圣之路》这张作品非常精彩画面中有着中国传统山水的意象却又有着对传统意象的反叛,有着隐隐约约的人文痕迹却又被粗拙的笔墨埋藏其中。画面上半部分有如飞来之石一样牢牢的扎在画面中心。看这张作品会感觉非常的畅快淋漓。直接、狂野却又很有章法。这与作者本人的性情如出一辙。

        看过他四个时期的作品会更清晰的感受到到他绘画中“西北情结”的演变过程。表现的物象在改变,但是情感没有改变,追求的东西没变。作为一个生活在南方的西北人,种种环境、文化的差异让他心里的那份情结更加的珍贵。正是这种情感让他的创作有如源头活水一般不断创造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苏鹏是一个很有艺术理想的人,他曾和我说他对于画画并不急于求成,只希望在一生中能够在艺术史上留下名字。我很钦佩这样有理想的人。现在中国的艺术环境被各种利益驱使,很少有人能够静下来花时间去沉淀自己的艺术。而真正好的艺术一定是经过个人不屑的努力通过时间沉淀下来的,这是不断否定自己的漫长的痛苦过程。只有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和有足够勇气和毅力的人才能走下去。我想他就是这样的人。



        苏鹏  1989年出生于甘肃庆阳,2014年毕业于南昌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毕业后入驻南昌大学后街文化创意园,现为职业艺术家。


        1. 正在展览
        2. 即将开幕
        3. 已经结束
        名人堂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 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0(s)   11 queries
        update:
        memory 4.25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