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展览频道 >> 美术展讯 >> 北京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分享到:

      大匠之作——田世信艺术展

          (1/6)大匠之作——田世信艺术展

          (2/6)

          (3/6)

          (4/6)

          (5/6)

          (6/6)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展览名称:大匠之作——田世信艺术展
          展览时间:2017/10/13~2017/10/29
          展览地点:[北京]-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南街8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主办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承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造型学院雕塑系、离退休工作处
          参展艺术家:田世信

        媒体见面会:10月13日14:30(美术馆多功能会议室)

        开幕时间:10月13日15:30(美术馆3B展厅)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三层展厅

        支持单位:中国美术馆

        学术主持:范迪安

        展览总监:张子康、吕品昌

        策展人:唐斌

        展览统筹:田园、田禾、周红兵、李垚辰

        策展助理:华田子

        展览执行:吴鹏、宿世存、马亮

        藏品管理:姜楠、王春玲、徐研、窦天炜

        资料编辑:曾秋茂、徐丽佳、周冠羽、邓瑶、陈颖婷、李晟旭

        视觉设计:伊义、闵志伊

        行政统筹:蒋思妤、杨柳、任劭坤

        影像制作:丁怡、李标

        媒体宣传:何一沙、吴靖

        公教推广:任蕊、姚轶群


        策展人语

        ——唐斌

        我与田世信先生的第一次见面是2016年初夏的一个午后,在位于上苑的家中我见到了他和夫人李梦虞老师,以及他的两个女儿田园、田禾。简朴温馨的家居氛围,其乐融融的亲情爱意,使我第一时间感受到“家”之于田先生的存在感和重要性。我们的交谈也从“家”开始。

        田世信出生在京城一个殷实的大家庭,自幼接受到很好的传统教育和家风熏染,特别是对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也正是因为“家”的原因,使他在大学毕业之后,主动选择远赴贵州开启自己新的艺术人生。在贵州的25年使一个踌躇满志、心存高远的青年,磨砺成了坚毅智慧、笑看人生的艺者,“人生本是一场热闹戏”是他很喜欢且经常会提及的一句话。这25年的“出家之旅”也成就了今天的田世信和他的艺术探寻之路。

        表现贵州彝族人民的作品是田世信自踏上那片土地,持续创作至今的题材。广袤民间的丰富艺术资源和蛮荒之地最原始的乡土气息,深深撞击捕捉住了这个来自大都市主流文化基因滋养的青年学子的艺术血液和精神栖息。在《刺梨花》、《山音》、《高坡上》和《猎人系列》等作品中,田世信并没有停步在乡土情怀的记忆和边民生活的感动,而是敏感地把自己的人文精神观照在自然气象和生命状态中,尽其所能直接表现这些单纯、朴素的劳动人民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所向。田世信自喻为“山民”,他既在他们中间,又以一种观看的方式进行创作,在现代文明中去思考乡土性和原始美。

        田世信一系列历史人物主题创作,是他的艺术在形式创造和精神表达上的转型和成熟,这也正是基因于他骨子里强烈的英雄主义情节和对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读解。《司马迁》、《老子像》、《王阳明》、《谭嗣同》、《鲁迅与青年们》等等,这些作品体现了艺术家的人文理想和道德追求,对当下生存状态和人性良知的历史反思,对自由精神和独立人格的呼唤。从文人、士大夫的创作,到《王者至尊》的完成,田世信在与历史对话和自我对话中实现了精神的超越。田世信的历史人物表现,有他自己鲜明的历史导引、情感融入和美学观念,这些人物既还原到历史中,又对照在当代社会。

        田世信骨子里有一种悠然的淡泊名利,远离世俗的气息。但他做为一名艺术家,并没有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我的世界,不避世,乐生活。他深知“艺术源于生活”这个最朴素真诚的道理,他的一系列反映当代社会百态人生的作品,正是基于他对当下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细微捕捉。《北京人》、《慵懒》、《少女》、《躯干》等作品的现代性特征是他雕塑语言上贯通中西的体现。他在当代现实生活中,在自我的雕塑天地里,始终抱有一种乐观向前,积极入世的心态。

        在展览筹备期间,我们多次往来田世信先生工作室,他的工作室就在家中或离家很近。展览前夕我们再次到访时,恰好赶上他正在创作一件大型木雕作品《谭嗣同》,一段110公分左右的泡桐木,在他斧劈刀削之下,已略显雏形,栩栩如生。“未完成”也是艺术家创作进行时的一种状态,从中更能看出艺术家在创作中的肯定、犹豫,沮丧和兴奋。木雕是一门减法的雕塑艺术,生活有时又何尝不是如此。让这件“未完成”的作品在展览现场的“工作室”中,与观众近距离见面,切实去感受体会雕塑家的创作心境。

        田世信先生曾说,他还没有真正找到他自己最合适的那种表现形式和语言,那种最到位的东西,他觉得还没有找到。在我看来,雕塑之于田世信先生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是他每日必做的事。他的创作道路,有着清晰的艺术自觉性和方向性。“找寻”对他而言是一种艺术态度,一种创作路径,更是一种精神指向。与田世信先生的每一次畅谈促膝,与他的作品的每一次对视倾听,在我的心底油然生发出“大匠之作”这个深刻的展题,并由此梳理出“汉风唐韵”、“民间塑造”、“王者至尊”、“当代匠作”和“崇文尊士”五个展览版块。这个展览呈现了田世信雕塑创作五十多年的心路历程,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他在艺术追求上的大我自信和大将风采,在艺术教育中的慧眼举贤和伯乐大爱,在艺术理想中的匠心精神和家国情怀。

        在展览筹备期间,范迪安院长亲自前往田世信先生家中,与他畅谈展览和艺术创作,使展览结构有了新的启发和延伸。田世信先生从中深深感受到范院长的学术视野和平易近人,不觉之间已近正午⋯⋯学院雕塑系和离退休办公室的同仁们给予展览大力支持和帮助,张子康馆长对展览设计和画集出版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我的同事们和研究生为展览的最终呈现做了大量努力和具体工作。同时特别要提到的是李梦虞老师,她多年来对田世信先生艺术文献资料的细致整理和完好保存,为展览的策划和深入研究提供了珍贵的依据。田园、田禾对展览倾情投入,全力工作。田世信先生更是将大型组雕作品《花桥》无偿捐赠给学院,以此表达对国家收藏工作的支持。在此一并深表谢意!

        2017年秋分写于中央美术学院


        1. 正在展览
        2. 即将开幕
        3. 已经结束
        名人堂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 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127(s)   11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6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