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展览频道 >> 美术展讯 >> 四川 成都市美术馆
      分享到:

      “新传统”当代中国画学术邀请展

          (1/17)“新传统”当代中国画学术邀请展

          (2/17)汪为胜《玫瑰色致敬传统经典》240x200cm 纸本设色

          (3/17)颜晓萍《时光碎影》138x68cm纸本水.墨矿物色2014

          (4/17)高玉国《人体》86x57cm 纸本 2016

          (5/17) 孟旭耀《花季》136x69cm 纸本

          (6/17)王贵华《红谷祥云》 180x190cm 纸本

          (7/17)曹新刚《闲云叠障图》236x126cm 纸本

          (8/17)韩英凌《九华乾坤》90x180cm 纸本 2017

          (9/17)刘海涛《蕾羽》98×60cm 纸本

          (10/17)尚奎元 《 雏燕 》120x120CM 纸本重彩 2007年

          (11/17)师界弘《大地开霁净万家》 200x200cm 纸本 2014

          (12/17)唐兵《翠巍清韵图》 68x136cm 纸本 2015

          (13/17)杨庆芬《境象·十》33x136cm 纸本

          (14/17)杨运高《天境》192x239cm 纸本水墨 2016

          (15/17)尤德民《青山寨子》180x145cm 纸本 2011

          (16/17)云门张岩《何处惹尘埃》230x190cm 纸本

          (17/17)张艺《校园向日葵》180x96cm 纸本 2017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展览名称:“新传统”当代中国画学术邀请展
          展览时间:2017/09/01~2017/09/22
          展览地点:[四川]-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下同仁路80号-(成都市美术馆)
          主办单位:成都画院(成都市美术馆) 承办:成都画院美展馆
          参展艺术家:汪为胜、颜晓萍、高玉国、孟旭耀、王贵华、唐兵、韩英凌、张艺、师界弘、尤德民、杨庆芬、曹新刚、云门张岩、尚奎元、杨运高、刘海涛

        学术主持:汪为胜


        “新传统”当代中国画学术邀请展将于2017年9月1日在成都画院开展,本次展览将持续至9月22日。

        “新传统”的中国画创作价值取向,是由中国人民大学汪为胜教授开始提出,并在一大批中青年画家中进行实践,经过多次展览检验的。这一价值取向的艺术之魂,是建立在参与社会、人文关怀之上,把传统的道德风尚化为时代品格,用艺术家的智慧创作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经典作品,从而对当代中国画艺术的探索和交流,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本次成都邀请展,由汪为胜教授担任学术主持,共展出汪为胜、颜晓萍、高玉国、孟旭耀、王贵华、唐兵、韩英凌、张艺、师界弘、尤德民、杨庆芬、曹新刚、云门张岩、尚奎元、杨运高、刘海涛16位画家的64幅作品,涵盖人物、山水、花鸟,工笔写意俱全。参展画家多年来的实践,让他们在不自觉间成为了“新传统”艺术群体,他们敬仰传统,崇尚自我、关注当下,同时结合自身的审美感受与综合素养,继承传统、面对时代的深入研究与探索。本次展出的作品画格清新,风格多样,展示了画家可贵的、独具个性的艺术创造力,具有很高的艺术格调和审美品位。


        前言

        文/汪为胜

        上个世纪中国画所面临的各个方面的问题与挑战,是在整个中国画发展历史进程中前所未有。一方面,明清以来中国文人画传统在高度成熟化后又逐渐丧失了应有的活动,许多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变革势在必行;一方面,西方文化从根本上动摇了古老中国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方式,人们在日新月异的变换中强烈地感受到来自于西方文明的冲击;何况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对中国画传统的挑战,已动摇了传统中国画的社会功能。可以说,20世纪的这一百年,意识形态、社会生活、文化思潮的变革对中国画的影响超过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一大批功勋卓绝的中国画家进行探索和实践,为中国画的继承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形成了“新传统”。这里面,产生了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等为代表的在坚守中国画传统基础之上“新传统”,也有徐悲鸿、蒋兆和、黄胄等为代表的以借鉴西方造型观念对中国画进行改革的“新传统”,更有如林风眠、吴冠中等以西方现代观念来改造中国画的“新传统”。建国以后,从将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提升到国家意志,到“八五”思潮以后的实验水墨、新文人画等一系列对中国画的民族性、时代性等问题的整理与总结,对中国画的讨论始终是一个重要的新命题而广受关注。

        应该指出的是,21世纪的中国画坛已经在经过上一个世纪的争论和实践后逐渐冷静了下来,随着当代社会文化多元化趋势的逐步确立,所有的艺术流派与风格在当下似乎都能找到立足的诠释的方式。因此,在一个大的背景中要求当代中国画朝着某一个方向发展,似乎不太可能,也更没有这个必要。艺术的多元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基本表征。但是,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当代中国画未来发展是否就应当建立在各种不同的诠释方式中自寻前途呢?中国画在当代文化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是否应该以模糊中国画边界为代价,用西方语汇加中国元素或者是中国语汇加西方的现代意识来作为中国画进入世界艺术领域的手段?中国画作为民族绘画,是否具有自身独特与区分与世界其他民族绘画的本质需求?

        这一系列问题,在我们今天看来,似曾相识,却依然模糊。在中国画的品评标准多元化、艺术市场的商品化、人们艺术道德底线不断被突破的21世纪的今天,我们在思考,中国画是继续沿着上个世纪数次热血沸腾地对中国画进行改良与创新的实验中,还是严肃认真地回到中国画的本体语境中,在疏理着中国画整体脉络来寻找“新传统”的可能。中国画作为在中国绵延上千年的绘画形式,承载着中国人独特的观照方式与艺术理想。这些艺术理想,虽然在历史的各个时期,随着社会生活和文化观念发生变化,有着不同的艺术取向,但是,从整体上来看,中国画始终是以一种建立在人的心灵境象上对自然、天地、人类本身观照下的笔墨表达。这种表达,是建立在对中国传统绘画、哲学、美学、艺术精神的充分领悟与理解基础之上的表达。我们认为,任何民族艺术只有立足于丰厚的民族土壤,才会生长出绚烂夺目的花朵。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的绘画形式,必须立足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立足于中国艺术精神,才能在继承的基础上寻“新传统”。

        成都画院作为改革开放后成立的第一批官方画院,一直以来秉承兼容并蓄、尊重传统也注重创新的艺术态度,在传承与探索中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艺术道路。特别是近年来王民平院长提出“新当代”的艺术主张,倡导艺术家在创作中“比过于死板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进一步,比过激的当代艺术退一步,比我们现在从事或者习惯了的艺术表现形式再迈半步”,与“新传统”的价值取向不谋而合。今天,我们在成都画院、成都市美术馆的平台上进行展览,就是要用作品去中国画的历史脉络中,寻找中国画的发展方向,创作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优秀作品。

        1. 正在展览
        2. 即将开幕
        3. 已经结束
        名人堂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 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8(s)   11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