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展览频道 >> 美术展讯 >> 北京 北京视觉经典美术馆
      分享到:

      「借壁 2017」北京胡同影像联展

          (1/8)「借壁 2017」北京胡同影像联展

          (2/8)

          (3/8)

          (4/8)

          (5/8)

          (6/8)

          (7/8)

          (8/8)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展览名称:「借壁 2017」北京胡同影像联展
          展览时间:2017/06/24~2017/07/02
          展览地点:[北京]-北京市东城区北极阁三条32号-(北京视觉经典美术馆)
          主办单位:一派胡同 协办:北京视觉经典美术馆 27院儿 胡同文化馆社区青年汇
          参展艺术家:沈延太、王长青、王坚、徐勇、白皓、贾勇、刘铮、张海佩、由甲(德)

        学术顾问:鲍昆

        策展顾问:白皓

        执行策展人:曾麟、张净

        分展策展人:瓶子、葉一

        声音单元策展人:瓶子、曲一箴

        特别支持:朝阳门街道、东四街道、史家胡同博物馆、北京电视台文艺频道、共享际、Someet、706空间、皇城根胡同串子

        开幕:2017.6.24 15:00

        主场:北京视觉经典美术馆 (东城区北极阁三条32号)

        分场:27院儿(内务部街27号)


        前言

        抬头不见低头见

        文|鲍昆


        北京的胡同文化,是丰富的人类历史文明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因为,在世界历史中,再也找不出和她一样的文化景观。北京的独特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是大和贵。大,指的是格局体量;贵,是指整体建筑的高贵品质与气质。这两点都不是这世界上任何其它地区和城市可以模仿的。因为只有一座农耕的帝国之都,才能在漫长的历史上构建这么一座伟大而且独特的文化。北京城形成于13世纪的元朝,历经几个朝代。期间,两个北方民族入主,但最终归化在以汉文化的一统文明中。北京城在大地理环境中处于北方游牧文化和南方农耕文化的交界地,所以文化的多元和融合也是北京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这个过程,滋养和承载这个发展的就是那些在北京东西南北纵横交错的胡同之中。

        胡同是文化历史的孵化器和容器。在北京的胡同中,最迷人的是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这些人中,有平庸普通,但却勤劳兢兢业业的引车卖浆者们。他们迎着每天的晨光,出街入市,吆喝着时间,生生不息。也有那些深宅豪门内的达官贵族们,他们架鹰玩鸟,在酒肆青楼中,醉生梦死。穷的、富的,生和死,在胡同的光阴中相互穿越、轮回,是一出冗长不谢幕的戏剧。

        有胡同历史的几百年的最后,百年多来,胡同的一切有了变化。洋楼、洋车来了;跟着,汽车来了,大楼来了。于是,胡同窄了,房子破了,路却新了,人更变了,天也脏了。再接着,成片的胡同被遮天的水泥玻璃房子覆盖,胡同人也四散到城外成为那些水泥建筑里的“寓公”。那个胡同的北京变了,只剩下了“北京”两字了。

        原来有三千多条胡同的北京,如今剩下的胡同还不足三分之一。在水泥丛林和汽车洪流中,还存有几块胡同的岛屿,而原来它们是大陆。它们凋残、破败,毫无尊严,在各种侵入的现代病菌中苟延残喘,风雨飘摇。胡同中的那些人,渐渐地老去,他们的语言和生活方式,则像那老房子斑驳的墙壁,或渐渐风化崩解,或被涂上新漆不伦不类。

        有那么一群在胡同中诞生,却又离开胡同的人,视胡同为自己的精神之源。他们一直在用照相机“回照”自己的记忆,让童年、青春、父母、兄妹、邻里街坊,以及大槐树和鸽哨声,永远在自己的情感中完整一体,保持生命的始终。

        他们拍照了很多年,拍下的照片现在展示在这里,就是这个叫“借壁儿”的摄影作品展览。“借壁儿”,怎么讲呢?北京话,就是我住的屋子这扇墙另一面的那一家,很近,却是另一家,但几乎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


        2017.06.04   


        参展摄影师:


        沈延太(1939年9月—2001年6月)

        196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摄影学会副主席,世界华人摄影学会执行委员、评审委员会副主席。“长江全程摄影第一人”;出版专辑有《京城胡同留真》、《北京胡同》、《大江影踪》、《长江情节》等,学术成就列入《中国当代名人录》、《中国文艺家传集》、《世界名人录》。


        王长青:(1945年—)

        1968年毕业于山西大学,曾任《中国妇女》杂志社记者、编辑,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女摄影家协会、北京市女新闻工作者协会、北京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擅长拍摄妇女儿童生活题材,常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专题报道,出版专辑《京城胡同留真》、《北京胡同》。


        王坚(1945年—)

        国家一级摄影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摄影室工作。

        自从事摄影工作以来,完成了“北京民居大门”、“水的印象”、“少数民族人像”等专题摄影。《水的印象之一》入选中国摄影50周年展览及画册。


        徐勇(1954年—)

        1954年生于上海。出版《胡同101像》、1978年毕业于中国河南科技大学。出版《胡同101像》、“乡中国”系列《弄堂集》、《乡集》、《胡同集》、《窑洞集》等摄影集


        白皓(1962年—)

        白皓,1962年生于北京。央视新闻制播三部高级工程师。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中国圆明园学会专业学术委员会委员。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关注老北京传统文化和城市人文历史,拍摄了大量老北京的胡同、四合院、民居、建筑、城市与人文生态、日常生活等照片,曾多次参加反映北京传统文化和人文风貌的摄影展览。2016年8月举办“帝景遗韵”——老北京王府、王坟、胡同、四合院个人摄影展。


        贾勇(1963年—)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华侨摄影协会理事、美国摄影学会(中国)大栅栏摄影基地主任、北京市摄影家协会会员、长城摄影协会副秘书长

        2010年1月与中国著名摄影策展人那日松举办《再见,胡同》贾勇个人影展。

        2011-2014年与德国著名摄影师共同策划举办“我爱北京”国际影展。

        2012年,举办《家住大栅栏——贾勇三十年市井纪实摄影展》


        刘铮(1982年—)

        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会员,中国民航航空摄影师,北京人文地理摄影师。主要以北京老城区建筑、人文等题材为基础进行摄影创作。


        张海佩(1982年—)

        职业摄影师、摄影展策展人、数字影像器材研究者及摄影教育工作者。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北京广角摄影学会会员、国际摄影爱好者协会理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市场观察员专家库专家。


        由甲(德国 1980年—)

        生于德国北部地区,作者和摄影师,文化交流及自由创作者平台“Kulturgut 文化财富”创立人。


        论坛与讲座

        1、主题:北京的门墩

        北京的门墩,既是作固定门框用的生活物件,也是一种精致艺术,更是主人权势与身份的象征。

        嘉宾:刘阳

        时间:6月25日 15:00-17:00

        地点:史家胡同博物馆


        2、主题:北京的胡同、四合院、王府的拍摄与实践

        “帝京遗韵”——皇宫以外的深宅大院、寻常巷陌、市井风情~

        嘉宾:白皓、张屹然

        时间:7月1日 15:00-17:00

        地点: 27院儿


        3、主题:北京的门

        北京的四合院是中国数千年来强烈的封建宗法制度和家族观念在建筑上的一种体现。其对外则反映在四合院的大门上。

        嘉宾:王坚

        时间:7月2日 19:00-21:00

        地点:共享际

        1. 正在展览
        2. 即将开幕
        3. 已经结束
        名人堂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 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7(s)   11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