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展览频道 >> 美术展讯 >> 福建 中国欧洲艺术中心
      分享到:

      当潮之塔:习海瑞个展

          (1/5)当潮之塔:习海瑞个展

          (2/5)习海瑞作品

          (3/5)习海瑞作品

          (4/5)习海瑞作品

          (5/5)习海瑞作品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展览名称:当潮之塔:习海瑞个展
          展览时间:2017/04/29~2017/05/13
          展览地点:[福建]-厦门市思明南路400号三楼中国欧洲艺术中心 顶澳仔猫街三楼-(中国欧洲艺术中心)
          主办单位:中国欧洲艺术中心
          参展艺术家:习海瑞

        开  幕  式 2017/4/29 17:00

        中国欧洲艺术中心十分荣幸地宣布习海瑞的首次国际个展当潮之塔展览开幕。

        我在厦门创作的艺术作品是我去年在上海研究的延续。不管是古代文学,还是当代文学,东西方之间都已经有了明显的分裂,所以在我的2016项目中,我刻意制定了这样一个目标——发现东西方艺术之间的相似性。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之间必然有分歧,这一点无法否认,我将重点放在主题和叙事上,以此来鉴别相似性。

        我选取了两位生活和工作在同一时期的艺术家的画作进行了调查。第一位是中国明朝的沈周(1427-1509),第二位是文艺复兴早期威尼斯的乔瓦尼 贝利尼(1435-1516)。通过探索他们的作品,我最终发现了反复出现的共同主题。也许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天、地、人之间的精神动态。尽管,(文艺复兴的)基督教和(明朝的)道教对于天的细节有着不同的观念,两者都将它与天空紧密相连,并且认为它是得道之人的所在。作为对这种思想的拓展,两位艺术家利用山作为天地之间的隐喻性桥梁。这是一个远离尘世干扰的地方,在那儿人们孑然一身,经历着深度冥想或祈祷。在比较沈周作品“杖藜远眺”(1500)以及贝利尼画作“圣特雷莎的狂喜”时,可能这种共通能得到最好的阐释;两件作品都描绘了一个身着长袍的孤独之人,他们深居山野,远离尘嚣。可以看到两个人物都凝视着天空,显然早已脱离了他们的周遭环境。这种跨文化的叙事是我2016以实践为主导的研究的基础,也是我2017中国欧洲艺术中心项目的灵感之源。

        在我来厦门的航班上,我从窗外望出去,不禁注意到由于当代科技的发展,我正翱翔在高高的云端;我方才作结说此地在中西方传统中都具有神圣的精神意义。接着我便问自己,我是否正在入侵道家和基督教不朽之人的居所呢?

        当我在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其他的一些东西很快进入了我的思想。我记得曾经读过一则古老的警世故事,说的是上次人类利用科技登天的事。神秘的“巴别塔”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古代的城市试图建立一座足够高的塔,以便登天。据记载,当上帝看到这座建筑之时,他很不高兴,便弄乱了建筑者的言语,把一种语言变成了许多种。当工人们无法再交流的时候,塔的建造最终便半途而废了。

        此次展览借鉴了“巴别塔”,它代表着我对跨文化叙事的进一步研究。通过颜料和雕塑,我阐释并探索了一个永远在聚集和建设的原始世界。

        [艺术家简历]

        习海瑞于1990年在西澳大利亚的城市珀斯出生。2010年毕业于澳大利亚科廷大学,获得商品和家具设计专业学士学位,并被授予“工业设计卓越奖”,以设计师的身份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然而,在制造业领域工作了几年之后,他最终决定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视觉艺术领域。海瑞随后于2015年毕业于伊迪丝科文大学,并被授予了“路易斯·麦菲绘画奖”,同时被邀请加入下一年度的特别荣誉研究项目。此外,海瑞还获得了著名的澳大利亚联邦政府 “新科伦坡计划”奖学金,资助他在中国上海为期六个月的中国画研究开支。学习期间,他曾在澳大利亚以及海外地区的群展中展出自己的作品,并于2016年前往上海之前举办了他的第一次个人展览。最近,他获得了荣誉学位,并被该大学邀请在线发表他的研究论文。他创作实践的动力主要源于能有效穿越文化障碍的叙事活动。


        1. 正在展览
        2. 即将开幕
        3. 已经结束
        名人堂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 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1(s)   11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