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展览频道 >> 美术展讯 >> 河南 河南省美术馆
      分享到:

      一雨成秋:李一、阴澍雨书画展

          (1/9)一雨成秋:李一、阴澍雨书画展

          (2/9)李一,澳门行,61×48cm,纸本水墨,2016 年

          (3/9)李一,松风雀语联,300×145cm,纸本水墨,2016 年

          (4/9)李一,徐州汉画像石跋,23×60cm,纸本水墨

          (5/9)阴澍雨,菊,23×60cm,纸本水墨,2016 年

          (6/9)阴澍雨,榴光丹华,122×245 cm,纸本设色,2016 年

          (7/9)阴澍雨,秋雨联绵,59×48cm,纸本水墨,2016 年

          (8/9)李一(书),阴澍雨(画),野草花之二,纸本设色,直径30cm×2,2016年

          (9/9)李一(书),阴澍雨(画),鸢尾,纸本水墨,88×46cm,2016年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展览名称:一雨成秋:李一、阴澍雨书画展
          展览时间:2016/12/15~2016/12/22
          展览地点:[河南]-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商务内环CBD1号(商务内环路与商务东三街交叉口)-(河南省美术馆)
          主办单位: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河南省美术家协会、河南省书法家协会、河南省美术馆、河南省书画院、郑州大学书法学院 承办:恒辉文化、大河美术报
          参展艺术家:李一 阴澍雨

        开幕式:2016年12月17日(星期六) 下午2:00

        学术主持:薛永年

        策展人:尚辉

        学术讲座

        讲座题目:当代书法评价标准漫谈

        讲座时间:2016年12月16 日(星期五) 上午10:00

        讲座地点:河南省美术馆学术报告厅

        主讲人:李一

        讲座概要:

        传统的书法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创作观念还是展示环境,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如何在继承传统文脉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建构当代的书法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李一先生近年来从事当代书法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课题研究,试从文化性、艺术性、时代性诸方面探讨书法的当代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

        艺术家简介:

        李一,1957年生于山东曲阜,1996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博士学位。多年从事艺术研究、刊物编辑和研究生教学工作,出版著述多部,著述获文化部艺术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国书法兰亭奖。1981 年参加全国大学生书法竞赛并获奖,长期坚持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相结合,多次参加全国书法展览,曾先后两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书法个展。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美术观察》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及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及学术委员会委员。

        阴澍雨,河北霸州人,1974 年生于河北香河。1994 年毕业于河北轻工业学校陶瓷美术专业。2000 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专业,获学士学位。2005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硕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美术观察》栏目主持,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文脉传承的诗意栖居

        “一雨成秋”书画展献言

        薛永年

        一雨成秋境,无边美更新。真情兼至善,精彩胜三春。

        中国汉字书法,不是语言艺术,却有着诗一样的表现力,不同于哲学思想,但可以尽显阴阳互动宇宙变化的规律。对此孙过庭指出:“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传统的中国画,以书为骨,以诗为魂,以哲为理。诗书画三绝,唐代即为世所称,诗书画结合,宋元明清以来更为文人画家所尚。

        古云: “书为心画,画为心印” “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声诗” “诗文书画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通”。诗书画的结合与互补,已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独特风景,成为一脉相承的艺术传统。这一传统具有两大特色,一是三者都以意境为追求,实现精神境界的提升。二是三者虽艺术语言不同,但无不本之民族艺术思维,迁想妙得, 相互促进,利于深造求通。

        传统型的书画家,不少都是通才,筑基文史哲,博通诗书画,虽创新程度不一,但均能在欧风美雨中传承文脉,在物质文明对性灵的桎梏下,实现诗意的栖居。后来分工日细,知识爆炸,新一代的书画家,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反不如对西方艺术的接受,书画作品的创作,也更多注重在展馆中的视觉张力,甚至与诗意、文心渐行渐远。

        李一诗文书画兼长,作为媒体人,面对当代艺坛的不足,深感弘扬传统精神的必要,近年经常推出诗书作品,“我书写我诗,我诗写我心”。他的年轻同事阴澍雨,是写意花鸟画的翘楚,致力于灵性与摄情,对于诗书画结合的传统及其现代转化,也颇有思考,于是二人决定以诗书画结合的形式,各展所长,在中州推出别具一格的合作展。

        展出的作品,有的以画为主,配以书法题诗,有的以书诗为主,配以诗意画,有的是自书诗与花鸟画合璧,有的是自书金石题跋,有的自书论书绝句并跋。各种作品不仅体达了秋意秋境的成熟丰硕,展现了生命精神的自由与超越,而且在诗书画的互补互动互渗互融中,利用视听的通感,唤起对生活的整体体验,把观者带到充满真善美的艺术境界之中,给人以高雅的享受。

        展览虽然在美术馆举行,高堂广厦,但呈现方式多种多样,不以视觉冲击为单一追求,尽可能地发挥书画走进家居的功效。诗书画的结合,或者沿袭传统,中堂画配以书法联,挂轴画题以诗堂,宫扇一面书诗,一面作画。或者把前人卷轴册的形式加以改造,变化开拓,古为今用,屏条则书画相间,绘册的对题,改为书画合璧,手卷也打破以诗书配画的惯例,以画配诗文,从而生面别开。

        自古以来,中国的艺术就与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提倡所谓生活的艺术与艺术的生活,写意画发展以来,更拉近了诗书画与心灵的关系,拉近了诗书画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借以实现欣赏者的诗意栖居。我相信,“一雨成秋”书画展,不是号召书画家先成为诗人,或者画家先成为书法家,关键是自觉传承民族文脉,发扬诗书画的写意精神,使艺术远离金钱的役使,成为作者与观者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

        薛永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

        一雨成秋 书画至境

        尚辉

        相对于西洋绘画与雕塑对于人体生命的赞美,中国书画无疑是通过表现自然折射人的精神情感的,而且,在表现自然中尤以吟诵秋景为其美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北宋山水画家郭熙形容四季山光,用了“秋山明净而如妆”,其“明净”实为文人书画追求的最高境界。倪瓒之所以能够列入元四家,也在于他画的深秋太湖是“明净”之中的冷逸。即为“明净”,则不能色杂,这也是为何文人画一再排斥精工富彩而以“水墨为上”之缘由。

        中国书画其实就是秋意美学的崇拜。水墨蔽除了对世间缤纷绚丽色彩的描绘,而着意于澄明之境的过滤;骨法用笔也显然是脱祛草木花叶之外相,而专注于枝干之枯的遒劲;而写意的实质则是遥念忆写生命万物之灼灼其华的绰约风姿,笔所未到气已吞。当然,在这种秋意美学的崇拜中,尤以画出明净之“妆”最为深婉。这便有了对秋日的伤感悲切,有了对人世繁荣之后孤苦冷清的体味。中国文化一直没有出现古希腊时代的悲剧美学,但从来不缺乏悲伤幽怨的诗意。的确,忧郁的感伤才能使艺术进入至深之境,这是精神思想对于美感的必要深化与升华!

        李一、澍雨的书画合作,正是以秋为题而对中国秋意美学的一次再阐发。澍雨画的烟雨芭蕉、枫叶翠鸟、野菊浅酌、幽谷馨兰、红蓼水禽,哪一幅不是以秋色里的风物为画意,借此感物抒怀,寄写心中的澄明之境?大概也唯其如此,他才专注于草叶的一枝一脉,以草书笔意勾绘其生命最后虽衰弱却光华的妆容。他借此表现的是生命,更是他静谧恬淡的心境。相对于澍雨弹跳洒脱的笔法,李一的章草则显得重拙古朴。他对于汉砖碑铭木石之趣的汲取,使他的草书在连笔书写的笔画线条里,融进了如虫蚀木、如屋漏痕似的笔线美感。他刻意压缩了字体间架的竖画,舒张了横挑与横撇,在横画之中追求烂漫歪倒的稚趣。从形式上,李一滞重拙朴的用笔和澍雨灵秀恣肆的笔法形成对比与互补的作用;而从内容上,李一“我手写我心,我书写我诗”的自作诗,则对画面境界进行了营造与升华。譬如,他在题澍雨诸多花卉诗句中,常有“青溪泛冷香”、“花光漾碧溪”、“老屋旧青藤”、“黄莺底处弄娇啼”等妙句,这不仅呈现了李一的辞章之功,更体现了他以诗入书入画的文人情怀。

        其实,中国花鸟画并非单一地描绘花妍鸟啼,而是在那些微末的生命里寄寓人世的感怀;中国书法也非纯粹地描画字符,而是在那些笔画的方寸之间托物谴兴。书画本于诗情,诗性载于书画,这便构成了奇特的寄托感怀的东方艺术方式。而这个方式都源于一种哀伤的吟咏,一种观照自然秋季所形成的有关生命价值的追问与伤怀。这就是中国的诗情,不是万劫不复的悲痛,而是淡淡的哀伤;这也就是中国的书画,不是露骨的刺激与震撼,而是优雅的恣肆、秀润的苍茫。

        李一的诗书与澍雨的花鸟所合成的“一雨”,让我们在这个秋天再次品味了中国秋意美学的至境。

        尚辉/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美术》主编


        1. 正在展览
        2. 即将开幕
        3. 已经结束
        名人堂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 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3(s)   11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