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展览频道 >> 美术展讯 >> 重庆 读山艺术中心
      分享到:

      “视触之域 ”2016中国当代素描艺术邀请展

          (1/19)“视触之域 ”2016中国当代素描艺术邀请展

          (2/19)蔡枫 《日课之水墨圣像(八)》 55x36cm 2016年

          (3/19)蔡枫 《日课之水墨圣像(三)》 50x47cm 2016年

          (4/19)曹意强 《贵阳风景写生3》 23.5x16cm 2016年

          (5/19)曹意强 《贵阳风景写生7》 23.5x16cm 2016年

          (6/19)李东鸣 《凉山人 No.7》 65x50cm 2010年

          (7/19)李东鸣 《凉山人 No.35》 122x82cm 2010年

          (8/19)李东鸣 《凉山人 No.36》 118x76cm 2010年

          (9/19)庞茂琨 《素描肖像No.6》 30.5x22cm 2016年

          (10/19)庞茂琨 《素描肖像No.10》 30.5x22cm 2016年

          (11/19)佟飚 《秋山图》 78.5x110cm 2014年

          (12/19)佟飚《冬山图》 78.5x110cm 2014年

          (13/19)佟飚《茂林清涧图》 80x121.5cm 2014年

          (14/19)赵卿 《The lover》16x21cm 2002年

          (15/19)赵卿 《穿戴盛装的阿咪子》 39x27cm 2016年

          (16/19)赵卿 《酣睡的彝族小孩》 27x31cm 2016年

          (17/19)赵晓东 《The fiveshooter》 55x40cm 2016年

          (18/19)赵晓东 《红宝石冲锋枪》 55x30cm 2016年

          (19/19) 赵晓东《白日梦》 80x55cm 2015年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展览名称:“视触之域 ”2016中国当代素描艺术邀请展
          展览时间:2016/11/13~2016/12/11
          展览地点:[重庆]-重庆市南山植物园路25号-(读山艺术中心)
          主办单位:读山艺术中心
          参展艺术家:蔡枫 曹意强 常青 李东鸣 庞茂琨 盛天晔 佟飚 赵卿 赵晓东

        开幕时间:2016-11-13 15:00

        策 展 人:尹丹

        出品人:彭健

        学术支持:中国美术学院 四川美术学院

        支持单位:恒生珠宝 重庆茶业集团

        研讨会:最近20年来中国素描艺术的主要风格特征及观念系谱

        时间:2016年11月13日下午4点30

        统筹联络:彭帝

        策展助理:李飞瑶

        超越再现:形式的视触之域

        文:尹丹

        初冬,重庆南山,不冷而有些雾气的时节。“读山艺术中心”举办“视触之域”素描艺术展,邀九位颇具影响力的艺术家:曹意强、蔡枫、常青、佟飚、盛天晔、庞茂琨、李东鸣、赵卿、赵晓东,呈现其近些年来的素描佳作。

        今日的语境中,“素描”指用单色或少量色相“画”出的作品。一段时期内,人们将逼真再现眼睛所看到的东西看作是素描艺术的根本原则。如1955年的“全国素描教学座谈会”就将“忠实地描绘实际环境中所看到的具体物象”看作是中国素描教学唯一的根本原则,这导致我们的素描艺术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以追求视觉再现为目的,甚至要尽量消除素描笔触自身的存在价值,尽量让其消融在以细腻笔触编织出来的“块面”之中。本次参展的艺术家,其作品大概可以被归于具象绘画的类型,但这里所说的“具象”不能仅仅理解为一种镜像式的再现艺术,它的外延既包括执着追求视觉写实的一类作品,也包括强调形式自律、主观表现等意图却仍然保留了物象可识别性的作品类型。这些具体化的图像为观者提供了在脑中重构物象的桥梁,却未因此而压抑抹痕、皴痕、色块、线条等形式要素自身的表现力。

        理论是灰色的,但却可以为我们提供观察、思考现象世界的方法。上述形式要素既是重构物象的手段,却也是自律的。套用沃尔夫林的理论,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涂绘”和“线描”两种风格,它们对应着两种不同的感知方式:视觉的与触觉的。“涂绘”意味着以涂、抹、刷等方式来镜像般地模拟眼睛所看到的物象,当然在素描艺术中人们也用细密的排线(包括交错而成的线网)来造成“涂绘”的效果,以此更为逼真地再现视觉中的物象。而“线描”则意味着用抽象出来的线条去“围合”物体的轮廓,“线”的运行过程就类似于用手去“触摸”物象外在的形体边缘。

        以下大致从这两种视角对几位艺术家作品中的形式特点做一些简单的阐述。

        庞茂琨、李东鸣、赵卿的画作,每一笔线条都精准地建构出物象的形体轮廓,每一个揉擦、每一组排线都与结构造成的明暗关系相关,几乎毫无“废笔”。但它们自身又具有形式的自律性,其表现力又可以跳出物象的束缚。例如庞茂琨的作品中,线条“触摸”着人物的五官轮廓,充当着各个结构之间的界限,有时轻柔有时有力,有时断续有时连续,有时运笔缓慢有时却运笔急速……通常情况下,每一笔都尽量演绎着多样的变化关系,通过形成强烈的对比来增强观者视知觉反应的复杂度。在塑造视觉明暗时,揉擦留在纸面的铅笔石墨粉来模拟皮肤的质感;与之同时也使用各种力度、各种密度、各种笔速的“线网”或“排线”来表达,后者同样可以产生类似于“涂绘”的效果。

        曹意强、盛天晔则似乎更为“写意”地来看待物象的结构,以简练的笔触呈现着当时的情绪状态与对物象的第一印象。看似简略的画风,每一笔却皆体现出充分的形式自觉性:干枯、湿润、流畅、刚硬、艰涩……它们似乎又分别表征着微妙的情绪及复杂的文化意指。在曹意强的某作品中,他用饱含水份的笔锋缓慢地勾、勒出山峰的外缘,用干枯的笔触皴擦出山腰上的植被、山石及山脚下的民居、树木……他的作品中,某些物象几乎已经无法识别,往往需要观者的想象对其进行“建构”;此外由于用笔随意、快速,笔锋不断地切换着“线描”和“涂绘”的方式,知觉不断地在视觉性和触觉性之间游走。往往,笔锋的痕迹既可以表征着“线”,又可以表征着“面”。

        相对而言,在常青、赵晓东的作品中,色彩取得了更具支配性的角色。常青使用IPAD的作图软件进行创作,单色的“线”已经不再作为塑造结构的基本手段而几乎在其作品中隐退。在此其作品完全是“涂绘”式的,他用简粗略的“画笔”来作画,每一笔就是一个色相。这些单色色块被并置、交错在一起,在观者的视网膜中形成整体的色彩感觉。其色彩原理类似于“点彩”,却绝非像修拉那般机械般地安排色彩关系,而是多了几分随性和恣意。而赵晓东虽然以单色的素描方式来作为造型的基本框架,但色彩却是其加强作品的表现力的重要手段。他尤为强调“黑”与“彩”之间的对比关系,以此增加视觉感受中的复杂性。在此,无论是那些短而细的交错线条,那些用侧锋皴擦出来的笔痕,还是那些一气呵成却变化多端的长线条,似乎都服从于形式自身的诉求。

        需要特别提到蔡枫、佟飚先生的创作,他们以个体化的素描语汇对西方和中国传统艺术图像进行“转译”。蔡枫之前以“线描”的方式,用坚利的线条颇为洒脱、不羁地对戏剧题材的民间年画进行重述。本次展览所展出的“日课之水墨圣像”则显示出艺术家关注点的转移,他开始用毛笔,用更为多样的笔锋来回应乔托、丢勒等人笔下伟大的圣像画传统。佟飚则对宋元时代的山水画经典颇感兴趣,他使用铅笔或炭条等媒材来“转译”那些熟知的山水画图式及古人的构图、观看方式。观者仍然能够在作品中看到那些遒劲的树干、刀劈一般的溪流边缘线,但艺术家却有意地强化了作品的“涂绘性”,用碳粉在画面上营造出朦胧混沌的空间质感,以此将前者消融其中。

        此次展览的作品,虽然并不抛弃物象,却超越了“视觉再现”的束缚。形式的特性与艺术家的秉性、情绪相关,却也有自身之道。微妙的细节往往包含着多样的知觉及文化意义,值得细细品读。近年来,纯粹的素描艺术展似乎略为少见,这与人们的理解误区有关,似乎素描仅仅为造型训练的手段。值“读山艺术中心”展厅扩建工程完工之际,举办当代素描艺术邀请展,实为颇有价值之举,以此展览供各位观者管窥中国当代素描艺术的概貌。


        1. 正在展览
        2. 即将开幕
        3. 已经结束
        名人堂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 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1.814(s)   11 queries
        update:
        memory 4.32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