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展览频道 >> 美术展讯 >> 山西 晟源艺术中心
      分享到:

      “菡影清风”赵继原禅意工笔画作品展

          (1/13)“菡影清风”赵继原禅意工笔画作品展

          (2/13)《心象之境》 赵继原 68×68cm

          (3/13)《星尘之间》 赵继原 180×180cm

          (4/13)展览作品

          (5/13)展览作品

          (6/13)展览作品

          (7/13)展览作品

          (8/13)展览作品

          (9/13)展览作品

          (10/13)展览作品

          (11/13)展览作品

          (12/13)展览作品

          (13/13)展览作品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展览名称:“菡影清风”赵继原禅意工笔画作品展
          展览时间:2016/06/04~2016/06/12
          展览地点:[山西]-山西省太原市晋阳街南二巷三恒煤化工大厦A座(省实验中学对面100米)11层-(晟源艺术中心)
          主办单位:太原宣和堂 承办:太原市晟源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参展艺术家:赵继原

        开幕时间:2016-06-04 15:00

        友情赞助:澳大利亚芬格富酒业集团 太原市锐剑商贸有限公司 山西华宝通和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汾酒集团闹他小酒全国运营中心 山西銀满楼景泰蓝银器制品有限公司 太原神盾技术安全有限公司 平遥元源缘红木 核桃木古典家俱

        诗为心声,画为心迹,然发于内而形于外者难哉矣。其间辛苦酸辣以至艰难卓绝,惟伦者自知耳。

        继原君谦厚质朴,赤心绘事,以诚交友,人品上乘。半生经历波折坎坷,负重前行。盖为书画痴迷,不遗余力。虽百事沉疴,惟自少时于此道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百折不挠之倔劲,与时俱增,共日同炽。是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者也。绘事之余,涉经参道,广览博取,修养亦深。今逾不惑,奋而有成,风格巫立。正是画如其人,神逸形出,实非溢美。且待诸君观后,方知余言之不谬。

        是岁庚寅秋月

        未知堂主谨识 文堂

        根深荷清,心静致远

        文/Jack

        初秋的午后,我们有幸拜访了山西省当代工笔画艺术研究院长赵继原老师。正如我们通过赵老师清新、淡雅的画作所联想到的一样,赵老师神情温和、沉潜,散发着一种静谧之感。

        画室并不大,一张巨大画案即占去了房间三分之一的空间,案上有序地堆放着不同大小的毛笔、色盘、笔洗、镇纸、毛架,案角上摆放着一只大花瓶,瓶中错落有致地插满了干枯的莲叶与莲蓬。画案前立着一支书架,摆满了小器物和画册,书脊上隐约可见石涛、八大之字。四壁则贴满了赵老师新近写就的墨迹,龙飞凤舞之间,几幅字迹清秀的小楷特别吸引我们,问及赵老师,原来这是赵老师抄写的佛经。莲蓬、石涛、八大、佛经这之间有些怎样的联系?

        莲蓬中的佛法

        清人方亨咸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绘画,清事也,韵事也。胸中无几卷书,笔下有一点尘,便穷年累月,刻画镂研,终一匠作耳,何用乎?”宋以后,经过理学的熏陶,中国人对读书人的要求提高了,才艺之外,更要求修养。朱子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论你是一个文人,还是一个画家,欲求得画艺的不断精进,欲求得画境的不断廓大,就一定要不断吸纳新的东西进来。

        对此,赵老师深有体会,在他看来,技法只是绘画中最基本的功夫,画家的创作不能仅局限于自然万物的描摹,而是要通过描绘自然之“形”体现画家的思想和审美趣味。但要提高审美趣味,则不能局限在画中。就像陆游曾写给儿子的诗中所言:“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作诗如此,作画亦如此。赵老师对艺术家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天分、功夫、修养。而谈到修养,赵老师特别强调诗歌、书法对绘画的影响,他说:“诗出意境,书出心境。”诗、书与画的关系,不单是二者直接在画面中的呈现,不单是画家根据画面意境,用诗文、词赋题跋,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丰富作品的文化内涵,而是通过读诗、写诗探寻高远意境,通过书法养就平和心境。

        不同于其他画家作画时的意气风发、走笔如龙,赵老师独爱静,他习惯在作画时放一段佛经,潺潺的诵经声响起时,整个心顿时静了下来。于是捻起毛笔,蘸饱墨彩,一笔一笔细细晕染起来……

        佛法禅宗的习染,让赵老师在工笔花鸟的各种题材中特别偏爱画莲蓬。“莲蓬表面上看来是过去的,其实却蕴藏新生”乌黑的莲蓬,貌不惊人,却在内心充满甜蜜的酝酿。高挑的枝子上,是乌黑的莲蓬房子,里面是甜蜜的琼浆。带刺的荷杆,因为密密麻麻,保存了最后一点收获。《涅磐无名论》中讲道:“古今通,始终通,穷本极末,莫之与二。浩然大均,乃曰涅磐。”涅盘是佛家修行欲达到的最高境界,也是赵老师在绘画莲蓬中研得的生命真谛。

        赵老师画的莲蓬有写实的、写意的,有浓妆艳抹的、有干枯瘦硬的,有小幅细描的、也有长卷铺陈的,这些各具特色的莲蓬,却表征着赵老师的苦苦艺术求索之路。不管莲叶之上的莲蓬,还是连着枝梗的莲蓬,无不各具形态和厚重感。笔触和肌理处处融入他对生命的彻悟,浓郁的垂暮色调和细部质感,使干枯的莲蓬在诗意中复活。他不仅注意画面的构成与布局,更下足功夫于笔墨间的技艺。解构、重组等大胆的创作手法于他,成为家常便饭。如此而来,不同于一般的清雅飘逸高洁的莲的意象,立意于莲蓬的死亡和生命意识,卓然而立。

        聊天中我们知道,赵老师画作中所体现出的深刻禅意并非完全是刻意而为,而是和赵老师的生命体验密不可分。

        儿时即起的佛缘

        不同于许多具有深厚家学渊源的画家,赵老师并非出生于书画之家。小学四年级以前赵老师都跟奶奶在灵石乡下度过,这一段与奶奶朝夕相处的经历对赵老师的艺术人生弥足珍贵。他回忆说:“老人给我很多东西。爷爷曾经是乡里的私塾老师,奶奶娘家家境尚可,也曾读过一些书,记得小时候,奶奶都会经常背三字经给自己听。中国的传统大部分都在民间,老人的每一句话对儿时的我来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熏陶,比如方言中的一些用语,逢年过节时的一些礼节。”

        70年代初,赵老师开始上小学,那时候村里的教育条件很落后,学校就设在一所寺庙里面。每天读书之余,儿时的赵老师喜欢细细观察庙宇的建筑特色,观察每一座屋脊的起伏,观察每一条回廊走向、观察每一根柱子的曲线。儿时的赵老师一定想不到,就是这些懵懵懂懂中铸就了赵老师后来钟情的绘画事业。寺庙异于普通房屋的建筑风格引起了儿时他的注意,在如今的赵老师看来,一些绘画所讲求的线条、形体、结构等因素已经在那时开始潜移默化地注入了他的心灵。

        赵老师在绘画上特别偏爱中国画,尤爱民间题材;寺庙的读书生活则于无意识间奠定了赵老师的佛缘。这样双重的影响下,赵老师在儿时尚年幼无知时,在嬉戏玩耍时,即与普通小孩有所不同。除了滚铁环、打“尜”、滑冰车之类一般小孩都会玩的游戏外,赵老师还特别喜欢戏剧类的东西,常常拿纸折个戏人,搭个戏台,徜徉于戏剧想象的世界里。

        三年级时,县里曾举办过一次类似画展的活动,赵老师也送去了自己的作品:用汾河沙泥捏就的一只苹果和一只梨。这样一件貌不惊人的东西却通过了评审组织的筛选,得以在展览上展出,只因其独辟蹊径,当时参展作品中泥塑作品只有这么一件。这样的作品在今天的赵老师看来无疑是幼稚的,但他却是赵老师记忆中的第一件艺术作品,并且也是第一件得以参展的作品,它鼓足了赵老师对绘画的勇气,迈开了赵老师绘画事业的第一步。

        赵老师后来自号灵石山人,其中即表达着对这段童年生活的珍视。

        四年级以后,赵老师来到了太原,对画画的爱好继续在学校的黑板报中发酵演绎着。

        79年,16岁的赵老师有幸受业于山西大学教授史秉有先生。对于能够随史老师学习工笔画,这在赵老师看来完全是一种缘分。那一年赵老师刚读完高中一年级,听说建筑工人俱乐部(原太原文化馆所在地)要办工笔画培训班,便欣欣然去了。到了那里,却发现名额已经报满。失望之余的他,在门口徘徊了一个多小时,正巧课间休息,史老师走出来散步,听闻了赵老师的情况,便破格录取了他。从此赵老师开始了工笔画之路。佛家讲究机缘、讲究因果,赵老师与史老师的巧识又何尝不是一种机缘、一种因缘呢。

        雅俗之间的求索

        荷花莲蓬之外,赵老师还特别喜欢画一些民间题材,如寿桃、孔雀一类吉祥喜气、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东西。这种民俗题材的工笔画,或许有人认为俗气,但赵老师却有不同的看法。如果“俗”指“世俗”,就不能简单地同“庸俗”相提并论了。“世俗”的东西可能包含“庸俗”的一面,但“世俗”绝非“庸俗”。一副作品是高雅还是庸俗,并不由其画作的题材所决定。工笔画,特别是工笔重彩,它的形与色比较接近生活中的真实面貌,它的艺术语言比较容易被理解,从这个意义来说工笔重彩画偏于俗。但是按照传统的审美标准,“不似为欺世,太似为媚俗”,赵老师的民俗题材画作即追求似与不似之间,形似更要神似,力求引雅入俗。

        聊天的间歇,我们无意中看到了摆放在一套《四僧画集》,问及赵老师,才知道四僧是他最为倾心的几位画家,这本《四僧画集》他近乎枕藉观之。谈到四僧,赵老师似乎突然兴奋了起来,“四僧在他们的有生之年,生活都贫寒,他们的画作也并不为当时的人所赏识。古往今来,很多大画家,在他们活着时候,未必都有市场,但这不代表他们的画不好。艺术家离不开市场,但更重要的还是要沿着自己的艺术生命、艺术追求往前走。”

        艺术之道,取法无尽,思悟无穷,任何人都难以穷尽。但是,一个画家只要在对艺术内涵的追求中把握住本质,并能找到自我,创造出仅仅是属于自己的“这一个”,即可称为“成就”。

        艺术简历

        赵继原,字系亘,号灵石山人。山西灵石水头人。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山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西省当代工笔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工笔画启蒙于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史秉有教授。其作品清雅朴拙,随形写意,不拘一格。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工笔画高研班。师从苏百钧教授。


        1. 正在展览
        2. 即将开幕
        3. 已经结束
        名人堂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 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1(s)   11 queries
        update:
        memory 4.30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