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展览频道 >> 美术展讯 >> 江苏 凤凰艺都美术馆
      分享到:

      “水墨的解构与解放”群展

        水墨的解构与解放群展
          展览名称:“水墨的解构与解放”群展
          展览时间:2016/01/09~2016/01/29
          展览地点:[江苏]-江苏省无锡市金城湾公园凤凰岛-(凤凰艺都美术馆)
          主办单位:凤凰艺都美术馆
          参展艺术家:艺术家

        开幕时间:2016-01-09 13:00

        2012年10月,我在上海多伦美术馆做了一个题为“解构水墨”的展览。这个展览原本计划给欧洲美术馆做的,最初给它取的是一个英文题目,叫做“Undoing Shuimo”。Undo既有“解除”也有“解开”的意思,翻译成中文“解构”,它所蕴含的“解放”的意思就减弱了。其实,我想办一个展览,其中对待水墨的态度是两方面的,既有解构的方面,也有解放的方面,就像我们《流动艺术》水墨专辑中所看到的那样。

        众所周知,水墨是中国绘画的标志。尽管工笔重彩在中国绘画史上书写过辉煌的篇章,但是斗转星移,水墨变得日益突出。尤其是在全球化进程中,水墨所体现出来的与油画十分不同的特征,更加巩固了人们将它作为中国绘画标志的看法。当然,这不排除在将来的某个时期,中国绘画会呈现出另外的样态,甚至中国绘画这个概念也会发生根本变化,乃至彻底消失。但是,这并不妨碍水墨作为中国绘画的标志这个命题在今天的有效性。

        既然水墨是中国绘画的标志,为什么还要解构水墨?水墨是可以解构的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对水墨、解构以及艺术这三个概念做些澄清工作。

        先说水墨。我们可以将水墨的含义区分为物理层面和文化层面。从物理层面来看,水墨无非就是水和墨,再加上水和墨的比例不同而形成的浓淡区别。

        由于中国画家常用毛笔蘸上水墨在宣纸上做画,因此也可以将毛笔和宣纸放在水墨的范畴里一起来考虑。从物理层面上来看,水、墨、纸、笔加在一起,会形成一系列特征,比如黑白、浓淡、干湿、轻重、迟速等等。对于这些物理特征,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们,都能够识别出来。水墨的这种特征,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

        但是,这些特征背后的意义和趣味,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们,就会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对于某些人来说,有可能完全不能理解。由此,我们就进入了水墨的文化层面。比如,我们说某人的水墨老道、古拙、荒寒、有书卷气,如此等等的特性,没有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人们,就不容易体会出来。中国水墨画,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趣味和格调,对于没有受到中国文化熏陶的人们来说,无异于难解的密码。不掌握解读密码的钥匙,就不可能登堂入室。水墨的这种特征,具有明显的文化身份性。

        不过,如果我们熟悉水墨的历史,如果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的特性,就会发现,在水墨的物理普遍性与文化身份性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水墨的文化意义,最终都可以追溯到水墨的物理特征上。这就像我们使用的汉字,在字形与字义之间,并非完全无迹可循。用结构主义符号学的术语来说,汉字这种符号,它的能指(字音和字形)与所指(字义)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靠任意约定建立起来的,而是靠自然直觉建立起来的,因此汉字的能指(物理特征)与所指(文化含义)之间的关系不是任意的,而是有意义关联的。由此,我们会觉得跑字在跑,走子在走,笑字在笑,哭字在哭。汉字之所以有这种特性,一方面是因为能指与所指之间有迹可循,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习惯用直觉去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自然关联。汉字如此,水墨如此,建立在汉字基础上的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莫不如此。

        由此,我们可以区分出三种水墨:一种是只有物理特征的水墨,我们可以称之为自然水墨;一种是充满僵化程式或者难解密码的水墨,我们可以称之为习惯水墨;还有一种是自然与文化之间畅通无碍的水墨,我们可以称之为艺术水墨。解构水墨,不是解构自然水墨。只要用到水墨,就具有水墨的自然特性。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自然水墨无论如何是无法解除的。解构水墨,指的是解构习惯水墨,破除遮蔽在水墨之上的各种僵化的程式,破解遮蔽在水墨之上的各种难解的密码。让水墨回到水墨本身,回到水墨的自然状态。不过,回到水墨的自然状态,并不是解构水墨的最终目的。解构水墨的最终目的,是在自然水墨的基础上,建构艺术水墨。解构水墨的目的,是绕道自然水墨,达到艺术水墨的目标。为什么需要做这种解构工作?停留在习惯里有何不妥?这里涉及对艺术的看法,当然也涉及更加宏观的对文化的看法。

        先让我们从宏观的方面来看。文化本来泛指人的所有行为。随着历史的演进,文化这个概念的含义也在发生变化。比如,现在就流行一种说法,叫有知识没文化。仿佛知识不是文化,但是知识曾经是文化的典型形式,甚至是文化的高级形式。古希腊哲学家就在知识与意见之间做出了区别,认为知识是对永恒真理的揭示,具有跨越时空的有效性,而意见就不具备这种特性,意见往往是个人的、主观的、偏颇的,没有客观有效性,没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性,因此不值得像尊重知识那样去尊重意见。由于意见貌似知识其实是偏见,因此更加需要警惕。哲学的目的就是排除意见,推出真知。如果将知识从文化中排除出去,那么文化就只剩下意见了。现在社会上泛滥的各种文化,大多数都是这种意见,云山雾罩,乃至乌烟瘴气。与其说没文化是无可救药,不如说文化本身已经病入膏肓。文化急需得到治疗。与知识不是文化相应,科学也不是文化,因此在政府部门分工中,管理科技的部门与管理文化的部门不同。

        当然,也有科技文化的说法。不过,这种说法的真实含义是,一旦一种科学技术不再得到使用,或者被新的科学技术代替或证伪,进入博物馆封存起来,它就变成了科技文化。简单地说,科技永远前瞻,文化总是后顾。在将科学从文化中划分出去之后,文化似乎就只剩下墨守成规、感伤怀旧了。于是,不管是何种形式的遗老遗少,都有文化;不管何种形式的时尚少年,都无文化。文化的保守性,在它与科学的对立中,得到了强化和突显。我们把这种保守性的文化,称之为习惯。但是,文化不完全是习惯。文化中有一个极不稳定的因素或者成分,我们称之为艺术。康德将艺术界定为天才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依据任何规则,但是行为本身却能成为榜样,具有类似规则的效力。如果说文化中的大部分是习惯,那么其中的小部分就是解构习惯的艺术。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见到人们经常批评某些艺术没有文化。

        现在的问题是,文化之中为什么需要不安分的艺术?答案是如果没有不安分的艺术,文化就会失去生命力而成为埋葬自己的棺椁。只要我们冷静地看,文化不全是好的。艺术的创新和哲学的怀疑,让文化内部有了一个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的层面,正因为有了这个层面,文化才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

        当水墨由艺术蜕化为文化时,它就面临成为僵化的习惯的危险。这时,我们就需要拿起奥卡姆的剃刀,剔除窒息生命的老茧,还水墨以鲜活的生命力。但是,这并不等于说要彻底抛弃作为习惯的水墨,作为习惯的水墨仍然由它的存在价值,也许还是文化产业的重要部分。我们强调的是,要将习惯的水墨与艺术的水墨区别开来。如果将习惯混同于艺术,我们的文化就会因为缺乏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性而固步自封。在今天这个全球化时代,人们可以出入不同的文化圈,从而增加了自我认识的方式,我们可以假道他者来认识自我。这种自我认识方式,也许比自我反省更加有效。苏轼有诗句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斯瓦尼茨也有一句名言:“我所看见在背后主宰你思维结构的,正是你自己看不见的。”有了他者的眼光,就不容易出现盲区。

        对于作为中国绘画标志的水墨来说,它的他者就是诞生于欧洲的油画。如果从油画和西方文化的角度来看水墨,我们就有可能拨开迷雾,发现真实的水墨,自然的水墨,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水墨艺术。由此,解构水墨的任务,可能要通过引进外来文化来完成。中国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强大的包容性和生命力。只是由于在社会现代性转型过程中落后了,才形成文化保守主义的心理。随着中国的日渐强大,这种文化保守主义有可能会演变成为狭隘的民族主义,从而妨碍我们对当代文化做出真正的贡献。在举国大兴文化产业,弘扬传统文化之际,我们提出解构水墨的主张,通过在我们的文化中加入一种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的层面,促进当代文化更加健康地发展。

        令人欣喜的是,近来涌现出不少艺术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水墨做出了探索,并获得了可喜的成绩。他们以水墨的名义解构了水墨,完成了一个看起来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里的解构不是解除,而是解放;解构水墨,不是水墨的终结,而是水墨的新生。当我们将有关水墨的各种成规陋习悬置起来之后,剩下来的就是水墨本身。回到事物本身,本是哲学家给自己提出的任务,却常常假道艺术来完成。在这一点上,哲学与艺术殊途同归。它们都是在用负的方法,去完成自我解放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文/彭锋


        1. 正在展览
        2. 即将开幕
        3. 已经结束
        名人堂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 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9(s)   11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40(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