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展览频道 >> 展览动态 >> 北京
      分享到:

      艺术很难,难在还有可能更好

          (1/2)斗室光瀑(油画) 2007年 钟涵

          (2/2)望中犹记·晚潮明处(油画) 2010年-2020年 钟涵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艺术很难,难在还有可能更好

        ——记“抹去重来六十年——钟涵艺术研究展”

          “作为画家,大家可能都有过几次‘抹去重来’的作画经历”,在中国美协主席范迪安眼中,油画家、美术教育家钟涵先生的成就,就可以用“抹去重来”四个字准确而鲜活地概括:“钟涵先生以艺术为生命,始终抱定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他的许多作品是反复推敲、抹去重来的结晶,在醇厚的色泽和密织的肌理中透溢出精神的光彩。”

          这亦是由中国美协、中央美术学院、中国油画学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北京画院共同主办的“抹去重来六十年——钟涵艺术研究展”的题旨。于6月28日至8月11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办的此次展览,作为北京画院“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的第64个项目,凸显了钟涵“学者型画家”的身份,并行展示其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的成就,探寻钟涵油画创作过程与艺术脉络。

          1963年钟涵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毕业,直至2023年去世,整整一个甲子。“一个甲子的‘抹去重来’是先生对于完美的无限靠近。艺术很难,难在还有可能更好。”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说。展览展出北京画院新入藏的钟涵油画、画稿、手稿等作品80余件(组),同时还展出了中国油画学会收藏的画具、资料等,生动而全面地呈现钟涵的艺术之路。


          大河蜿蜒:雄浑壮阔的生命颂歌

          “我们将重点放在《延河边上》《东渡黄河》《浪里摇篮》等作品的前期图稿与作品的对应研究上,不仅呈现他艺术中的所谓‘土气’,隐喻先生对黄河的爱恋、对船工的深情,更试图凸显他对每一幅作品的反复研究、描绘,乃至极致的‘抹去重来’。”吴洪亮介绍。

          钟涵早年求学于清华大学建筑系,1955年,26岁的钟涵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受教于艾中信、李斛、韦启美、董希文等先生。作为新中国艺术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第一批油画艺术家,钟涵在艺术生涯的开端便将目光放在了与他紧密相连的土地上。

          20世纪50年代,作为学生的钟涵曾参与三门峡的建设。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他也曾多次至黄河写生。黄河不仅是他的艺术母题,多年来在黄河边见到的人与事也和他有着极深的情感连接。黝黑的纤夫、奔腾的河水、火热的号子……这些形象常常出现在钟涵的创作中,他感动于黄河船工的坚韧:“黄河船工有一种寓意性,在我看来,粗重的体力劳动如同民族的脊梁一样,曾经支撑起人民共和国初期的工业化基础,其灿烂至今如同昨日夕阳下的晚潮。”

          他的作品《望中犹记·晚潮明处》,描绘船工们在黄河晚潮时分的夕阳斜影中的身影:船工们的形象横向排列,通过景深的处理突出了船工们高大伟岸的身姿,增强了画面的气势与视觉冲击力;同时运用鲜艳浓烈的橘红色烘托出夕阳西下的画面氛围。作品通过构图和色彩的精妙运用,展现了壮阔景象,表现出船工们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描绘出一曲雄浑壮阔的生命颂歌。大河滋养万物,也孕育艺术家的灵感,钟涵执笔于大河奔腾的土地间,他笔下的劳动人民以双手和汗水,谱写出一首首历史的乐章,流淌出动人与永恒的回响。


          厚土之诗:历史厚重,天地苍茫

          新中国成立后,油画因其色彩浓郁、视觉冲击力强等特征,成为展现时代特色的重要表现方式,革命历史题材也成为油画家艺术探索的开端与重要创作方向。“当我们想见前人那逐渐远去的依稀身影时,当会记住他们艰难的足迹踏过之路的意义。”钟涵真切地体会到了革命历史的壮烈坚毅与新时代的美好生活,这也激发了艺术家描绘革命先辈的激情,抒发胸中的爱国热情。

          钟涵更将中国风景看作是中国现实与精神的一种“肖像”。新中国成立后,许多画家都投身于对壮美山河的描绘之中,他们的目光与笔触都带有一种“亲切的乡土感”。而在钟涵的笔下,险峻高山、奔涌波涛、辽阔荒原等自然之景,常常出现于画布之上,使他的作品带有历史的厚重与天地的苍茫。他的风景创作常沉浸于静穆幽远之中,展现的似乎是可观、可察的现实景物,但又有着历史与文化的温度,充满着流动的、永恒的美。他重视山水之美与自然物象之“道”,热爱风景中的天光云影;通过构思,他对眼前之景进行艺术创造,使其超越了时间与空间。


          吾道不孤:老而不疲很值

          “古语有云‘吾道不孤’,我想借用它表示对于形势的展望和力量的信托。中国油画的道路还会是宽广的。”钟涵先生曾这样说。

          钟涵创作题材丰富、风格多样,且对艺术始终持有开放包容的态度。1980年,钟涵赴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美术学院进修,此后多年,他也陆续赴欧洲各国访学。在国外访学的经历让钟涵开始研究“室内画派”,也就是将创作目光投向室内空间,一方面带着西方的绘画流派技巧,另一方面又有着中国文人含蓄隽永的内涵,方寸之间有大境界。画室作为艺术家的私人空间,是其艺术的缘起之地,因而,钟涵将视线投射到画室中,通过笔触描绘出的艺术风格也从宏大热烈转向静穆平和,且暗含一种随笔姿态。在钟涵以画室为题材的作品中,他笔下的人物与空间产生了情感连接,使得作品流露出亲切的温情。

          钟涵的作品除了有对当下题材的关注,也有对历史文明的回顾。在他的创作中,有一个系列是以古代碑刻文字入画的作品。此类作品源于他在西安考察时所得的灵感,也源于幼时父亲曾写过石刻横匾烙下的印痕。碑刻中流传的文字与历史让艺术家视前人而思今日,也成为了钟涵艺术中的重要取材。

          在数十年的研究与教学实践中,钟涵对中西方油画都做了系统、深入的梳理与研究,这些理论文字对当下仍有学科建设意义与研究价值。他一生笔耕不辍,在画界、理论界都建树颇深,学养深厚。他的思考也反哺艺术创作实践,使他的艺术有着隽永的人文内涵,饱含着艺术家对人生的感悟。“我们整理先生生前手稿时,也发现了不少未曾发表的文章,其体量之巨大,材料之丰富,亟待后人的细品与研究,这也让人不禁感叹钟涵先生的开阔视野,以及在理论研究上的成就。”吴洪亮说。

          “抹去重来”的一甲子,是艺术之旅、文化之旅、人生之旅——1995年,步入暮年的钟涵写道:“画是人生无尽的修养过程,又是精神之寄托;既是自己的价值的实现,又是对社会文明所添加的努力。好比行舟一样,你发动它,它载你和所有的负载前行。所以我觉得老而不疲很值。”

        责任编辑:静愚
        1. 正在展览
        2. 即将开幕
        3. 已经结束
        名人堂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 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8(s)   1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