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展览频道 >> 展览动态 >> 江苏
      分享到:

      不忘初心 艺随时代——刘洪友的书法教育与创作

          (1/2)《心经》局部

          (2/2)《心经》局部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刘洪友1961年生于江苏南京,1988年赴日,从事书法创作、书法教育、中日交流、社会活动近30年。2017年6月,刘洪友当选第九届全日本华侨华人联合会会长,他也是当选会长的首位书法家。10月22日,“不忘初心——刘洪友书法展”将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是刘洪友在国内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个展,展览将全面展示刘洪友旅日近30年来在书法创作、教育上的心得。作为一位在日本艺坛颇具声望的中国艺术家,刘洪友用自己的教学与创作,为中国书法在日本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东瀛书界的“中国风”


        刘洪友4岁就开始在爷爷的指导下学习书法,近乎于严酷的磨练,为刘洪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之后,他曾得章炳文、陈大羽、林散之等多位知名书法家的指导,在书法创作上取得了长足进步。


        1988年12月,刘洪友初到日本,当时他身上只有6000日元,而且不会讲日语——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也是极具勇气的。但刘洪友的行李中有着比金钱更可贵的财产:36封来自中国知名书法家的推荐信。这些推荐信成为刘洪友在日本书法界的敲门砖,1989年3月,刘洪友在日本开始了书法教学工作,并成立了中国书道研究会。从刚开始的5名学生,到一年后的150名学生,再到后来发展到几千名学生,刘洪友的学生遍布全日本。


        在日本的近30年来,刘洪友始终关注着祖国的发展,他认为,自己的根一直在中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祖国优秀的文化艺术精髓在海外发扬光大。刘洪友每年都要带自己的日本学生来中国研修,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


        对日本书法界来说,刘洪友的教育方式可以说是来自书法艺术源头的一股清流。在刘洪友看来,日本书法风格是以六朝为风格、以唐宋为主心的传承。日本的书法教育方式是写老师的字,书法教师不仅要传授艺术知识,也要注重经营效果,展览也要和金钱挂钩。而书法是传统学养与个性艺术的结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这样就会与书法的根基产生距离。刘洪友以王羲之为例,老师学王羲之,学生再写老师学王羲之的字,这样一来,学生根本无法把握王羲之书法的精髓。


        刘洪友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并不适合时代的发展,需要新的、行之有效的改革。于是,他从甲骨文开始,到各种碑体,选择了25种具有代表性的、通过历史检验的中国书法风格的精华,让日本学生充分了解、学习书法艺术的根基与本源。


        1995年,刘洪友在日本注册了中国书法学院,他将全部积蓄投入其中,并回到中国,邀请了上海大学、苏州大学、南京艺术大学、苏州教育大学的书法教授前往日本授课。此外,刘洪友根据楷书、草书等书体的不同特点,分别以点、线对比的形式,编撰了相应的教材,在东京上野开始了系统授课。目前,中国书法学院的授课已进入第20期,培养了近300位书法教授。同时,日本知名出版社角川书店为刘洪友出版了13卷书法教材,作为一位中国书法家,刘洪友在日本书法界的影响力日益深远。


        永不止步的艺术探索


        在日本的几十年中,刘洪友不仅在教学上尽心琢磨,在创作上更是殚精竭虑,思考着创作的变化。在即将于中国美术馆开幕的展览中,刘洪友展示的全部是近半年内创作的新作品。他不喜欢也不赞同用两年前甚至十年前的作品,作为一个真的艺术家,应该拿出现在的作品。在他看来,假如一个艺术家对过去的作品都不否定,那就称不上是一个真正的、成熟的艺术家。


        从创作角度来看,中国书法和日本书法有什么差异?刘洪友的归纳是,日本书法是中国的书法领域的地区书法。刘洪友表示,书法艺术没有国界,但是书法的产生植根于中国的文化特色,之后其他区域的创作者都在不停地进行学习和深究,不同地区的地理自然、文化习惯、生活习性等都会对艺术风格产生影响。比如日本,其书法创作就体现出不同于中国的危机感、紧迫感。


        在日本的生活经历,对刘洪友的创作同样产生了影响。刘洪友是从传统书法出身,但这并没有让他局限于传统。在他看来,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融入个性化的创作理念,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回归传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体现自我。学碑帖的真正目的,并不是要把这个帖重新拷贝到纸上,这不是书法。书法艺术是学知、传统和自我的统一,是一个没有任何人能够模仿的独特的形式。”刘洪友说。


        在创作中,刘洪友始终在思考,哪些元素可以融合在一起,从而产生新的视觉效果。从张迁碑开始,刘洪友对字体加以变形,到黄庭坚的字,加以部分夸张,他将黄庭坚的字体结构用篆、隶的形式加以改进,产生了独特的书法风格,业内称其为“刘体”。但刘洪友认为,这些创作仍不成熟,还需要更多的思考。对他来说,在艺术领域的探索永无止境,永远存在新的可能。


        责任编辑:静愚
        1. 正在展览
        2. 即将开幕
        3. 已经结束
        名人堂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 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6(s)   13 queries
        update: